在吃到了商业的福利后,刘如意大手一挥,决定取缔滞留税,所谓的这个滞留税,就是其他地区的商船或者商队在本国的港口或者城池内滞留所要缴纳的税赋,按着滞留的日期来缴纳商品总价值的一部分……刘如意觉得,这种税赋短期内能为国库带来收入,却也严重的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而在国内取缔了此项税收。

这么做有好处吗?当然是有的,赵国最先取缔了这税,因此商贾们更倾向于在赵国中转或者交易,这让赵国迅速将唐国挤下了北方贸易中心的地位,商业往来在赵国变得极为频繁。

而坏处也很明显……港口开始堆积大量的商船,道路变得堵塞,治安开始下降,最重要的是,群臣认为赵王偏向商贾的行为会葬送赵国如今的大好局面。

长老爷凭借着一人之力扭转了天下人对工匠的看法,可他也不可能扭转天下人对商贾们的看法……商贾在秦国时受尽了歧视,徭役从来都是第一个去,而在汉朝也是如此,徭役是躲不过的,不只是徭役,若是遇到要迁徙,自愿捐款什么的,通常也是得他们第一个来……虽然长老爷开了商,可重农思想依旧是主流,甚至长老爷都不会去改变这种主流。

因为在粮食生产力不足的年代,不重农的代价就是亡国。

钱财一文不值,粮食才是最重要。

百姓可以没钱,但是不能没粮。

以晁错为首的激进派,都是这么认为的,晁错甚至还有一篇鼎鼎大名的《贵粟论》,就是要庙堂更加的重视农业生产。

赵王如此明显的偏好,当然会引起群臣的警觉。

好在袁盎还是站在他这边的,可袁盎不像贾谊那么有威势,他不太能让整个赵国群臣都听话。

刘如意皱起了眉头,“他们为什么如此在意这件事呢?明明是有利于赵国的啊……袁相啊,您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大王还是要表现出自己重农……等过几天,大王可以带领群臣们前往耕地里,举办一个春季的祭祀,祈赵国风调雨顺……表明自己的态度,到那个时候,若是再有大臣来上书,臣便自己处置,大王只管当作不知道就好。”

刘如意有些狐疑的问道:“您不会是要害我吧?长可是最厌恶这种祭祀的……我要是去搞祭祀,他不会再拿我一个县吧?”

“大王……我……”

袁盎都不知该说什么了,在这种时候你怎么就变得这么警觉了呢???

“大王不必担心……农祭而已,陛下自然是知道您的处境,不会多说什么的。”

“好吧,那就按着您所说的来操办。”

刘如意说完,随即再次指着面前那几篇文赋,“处置好了国内的事情,再来处置这个人!”

“这人与我无冤无仇,居然敢嘲讽寡人,寡人非要砍了他!”

“大王……此人乃是陛下之郎中……”

刘如意猛地拍了一下大腿,“难怪呢,这肯定是长特意找了个人来写骂寡人的文章!不行!寡人不能就这么被他所谩骂!你去将国内的文士们叫来!寡人要让他们写一篇嘲讽长的文章!!”

他们也得敢写啊??

袁盎再次提醒道:“大王,当今御史大夫是何人啊?”

“这你怎么都忘了,不是那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