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专挑人性丑恶来看,尺度大的一批,你别管有没有逻辑,俗套不俗套,这玩意他刺激啊!

说白了就跟你看恐怖电影一样,属于生理上的感官刺激,直截了当,就是为了让你爽。

“也不能这么说,我觉得林老师这部小说是非常有内秀的作品。”佟钟贵是林为民的忠实迷弟,一听偶像的小说不被看好,立刻就想辩驳几句。

“小说里的内容很深刻的反映了我们农村教育的现状,不粉饰不雕琢。对了,还有魏敏芝进城寻人的故事桥段,很有力的讽刺了这些年人们信仰越来越缺失的现象。

这部小说整体的风格是积极向上的,可能会让很多整日习惯用文学去揭发、去批判、去讽刺的人感到不舒服,但这难道就不是文学的作用了吗?

谁说文学不可以是温暖的、激励人心的?”

佟钟贵这一番话说起来毫无迟滞,显然是早已在心里酝酿多时,他从进编辑部就跟着林为民,创作理念深受林为民的影响,能说出这番话来大家一点也不奇怪。

“小佟现在说话真是越来越有水平了!”柳荫夸奖道。

姚淑芝问林为民,“为民,你这个师傅来说说,小佟说的有道理么?”

林为民笑了笑,“你以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不好意思夸小佟?那就错了!小佟说的很好。现在大家谈论文学,稍不留心,就可能用大话把文学活生生地拽出本来的航道。文学不能被粗浅的定义,它应该要回归到常识。”

“回归常识?什么意思?”大家对林为民说出来的新名词产生了好奇。

“很简单。你去看看这些年很多人写的知青文学,是不是越来越有千篇一律之感?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这帮人当时都受到了同一批人的迫害?遭受了一模一样的待遇?

实际上,除了一少部分人是确实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大部分不过是道听途说,文章中满是臆想,极尽夸张之能事。

你们应该看过不少吧?我举个例子,比如女知青为了回城跟人睡觉,这些人想到了女知青,想到了回城,想到了干部,脑子里自动就联想到了一起,最开始的联想自然是因为听说了某些龌龊的事情。

可问题是,写了十年还是这种东西就有问题了,这是反常识的,也是创作上的懒惰。

我刚才说的这个例子,很显然是用在推动剧情和塑造人物上用的。

再举个结构的例子,现在有人动不动就拿自己写的是意识流小说来自夸,通篇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揪着一件小事说了几千字,大的故事架构却一点也不考虑,头重脚轻,完全没有最基本的创作逻辑,这些都是问题。”

林为民说到这里止住了话头,“一说起来就忍不住发发牢骚。”

同事们笑了起来,柳荫调侃道:“到底是年轻人,不管说到什么事情总是这么有热情,连责备都是热情的。”

傍晚下班前,汪硕跑来编辑部找到林为民。

《编辑部的故事》从去年的一个点子,到今年拍完,已经确定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海马工作室今天要来一场庆功宴,特意来请林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