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接着说:“现在燕国政府很乱,对老百姓很不好,您打燕国,燕国人觉得您这是把他们从水深火热当中救出来了,所以就又送吃的又送喝的招待你们。可是,如果您杀他们的亲人,抓他们的壮丁,拆他们的宗庙,抢他们的宝器,这可就不行了!天下人本来就觉得你齐国是个超级大国,现在地盘突然扩张了一倍,还不行仁政,这不等于是暴君拥有了核武器吗!您说各国诸侯谁能不怕?所以,他们要动手,这也是势之所至啊!”

齐宣王琢磨了一下,“嗯,也是这个理。哎,其实我们齐国强大了也不会威胁到世界和平嘛,他们这都是吊死鬼照镜子——自己吓唬自己。”

孟子白了他一眼,“您就算真这么想,人家也不会信。”

齐宣王尴尬一笑,“那你说该怎么办?”

孟子说:“并不难办。您赶紧下个命令,把战俘都放了,把宝器都还给人家,再跟燕国人商量一下,捧个新国君上台,然后您就撤军。这样也就不会有人来打您了。”

《孟子》书中讲齐燕之战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在后文里陆续还有提及。那么,这件事后来是怎么发展的呢?

简单讲,齐宣王没听孟子的话,后来失败了,被赶回去了。佛家讲业力,讲因缘,讲轮回,从这里就看得出来。齐宣王伐燕,种下了仇恨。后来燕国在阵痛之后出了一位强人,这就是历史上响当当的燕昭王。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向国际社会招贤纳士,这既使燕国迅速吸纳了一批优秀人才,也使燕昭王本人成为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君王形象。唐朝陈子昂的那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谁都念得出来,这诗就是他玩到北京,在一处有可能是燕昭王黄金台遗址的地方有感而写的。

传奇人物乐毅带领燕国军队,和诸侯联军一起攻打齐国,重现当年齐国伐燕的景象,几乎把齐国给灭了。好在齐宣王那时候已经死了,没看到这一幕报应。

提到历史上这种分毫不爽的报应,还真不少(当然没报应的更多),看起来很有意思,我就顺便多说几句。很多人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欺负人家后周的孤儿寡母。及至宋朝亡国,也是孤儿寡母被人欺负。其实呢,非常巧合,赵匡胤的所作所为既是前因,也是后果,他不是第一个搞“黄袍加身”的。

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而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本是后汉的大将(这个后汉是五代的后汉,不是刘秀的后汉),郭威在澶州被“黄袍加身”,带兵杀进后汉的首都开封(就是梁惠王的首都大梁),后汉皇帝逃跑,没跑成,死在乱军之中。郭威没有马上称帝,而是让后汉的李太后临朝,又在后汉皇族中选了个家伙说要让他来当皇帝。虚头巴脑一折腾,郭威自己当皇帝了。所以说,郭威做的事,赵匡胤重演一遍,报应在郭威身上,而赵匡胤这个“重演”,也让自己的后人遭了一样的报应。

这连续三代王朝的更迭,巧合如此之多,真是让人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