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本连连点头,可是从魏观这里出来,他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区区小孩子而已,摆平了他,事情也就解决了。

因此蔡本直接来找张庶宁了。

他走到半路,发现有卖金梨的,卖了一大筐,提着到了学生住处。张庶宁这些日子一直都在,他也没干别的,只是领着大家伙,继续跑操,读书,做题,跟前些时候没什么区别。

要说还有什么事情,那就是观察研究一下这些孩子。

他在济民学堂的时候,就有这个习惯,只不过那时候是研究天才学生,现在开始研究普通人,渐渐的,张庶宁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前面蔡本就跟他说,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基础差,习惯不好,卑微怯懦,没见识,没担当……就算放他们进入学堂,也远不及别人,白白占用名额。

类似的观点,魏观也说过,他不能浪费学校的宝贵资源。

虽然这话在张庶宁听来是歪理,但歪理也有存在的基础……有些论断,还符合一些现实,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张庶宁把精力放在了这上面……渐渐的,他发现了一些异样的东西,比如说这些夏河寨的学生,尤其是通过考试的,他们变得相当自信,说话有条理许多,也重视自己的卫生,行走坐卧,比起原本都提升了一大截。

他们会把自己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会买最便宜的牙具,每天定时洗漱。他们还会不遗余力,如饥似渴地阅读。

各种各样的书籍,报纸,甚至有人尝试着写文章,投给报社。

根据张庶宁的评估,只要能维持这个状态,要不了一两年时间,就算是真正和那些出身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也不会差太多。

这就让他大为惊讶。

穷学生,乡下孩子,到底是差在哪里?

渐渐的,张庶宁得出了一个结论。

其实这就是长久以来,塑造的结果。

人们更仰慕那些条件好的家庭,觉得他们动作优雅,穿着体面,代表着尊贵气派……普通人要跟他们学,学不来就自愧不如,低人一等。

久而久之下来,那些出身良好的孩子,优点被放大了,反过来,穷人的缺点被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