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李善长淡然一笑,不慌不忙背诵道:“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郡公若职事官从二品各三十五顷……有剩追收,不足者更给。诸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即子孙犯除名者,所承之地亦不追。”

当李善长念完,张希孟豁然开朗……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原来这个可以传给子孙的永业田,仅仅限于官吏,普通百姓,对不起,你的永业田在人死之后,还是要收回的。

可既然如此,又何来永业田之名?

李善长从容不迫解释道:“永业田始于北魏,的确规定不用归还……但仅限于第一次分配永业田的男丁,如果赶不上,也就是说子孙后代,只能从祖辈那里继承。当然了,如果人丁兴旺,人口越来越多,这时候朝廷还有空余的土地,也会按照顶数授予永业田,但要是土地不够……那就没办法了。”

老李侃侃而谈,包括朱元璋,都侧耳倾听,这位真的谈到了关键的地方。

张希孟尤其感触深刻,因为永业田只授不收,却是不合理。换句话说,永业永业,只是第一批赶上的有幸,后面的只能看天意。

虽然这么办跟均田的初衷大相径庭,可仔细想来,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张希孟无奈摇头,他一时还想不到。

“李先生,按照你这么说,永业田和口分田就没什么区别了?”张希孟虚心问道。

李善长笑道:“还是区别不小,实际做事之中,第一次授予的永业田是不需要交回的,后面或许还有永业田,按照道理来说,应该交回,重新划分……但多半不会,毕竟办事的书吏差役也要自己的脑袋啊!别说永业田,就连口分田,过了一两代之后,你也收不回来了。”

张希孟听得格外认真,仔细咀嚼李善长的话,忍不住站起身,深深一躬。

只要你讲的对,有真才实学,咱就佩服你!

其实堂堂韩国公,大明第一功臣,如果是个饭桶,那才是最大的笑话哩!

“多谢指点,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张希孟发自肺腑道。

李善长所讲的道理也算浅显:假设一家的祖父,是第一代得到永业田的,一共二十亩,他有三个儿子。

祖父死后,把这二十亩给了长子。

另外还缺四十亩。

这时候朝廷还有多余的土地,就把这四十亩补上了,给了二儿子和三儿子。

可是到了第三代人,三兄弟也都是三个儿子,这就是九个孩子了。

祖父的永业田,只传给长房长孙,那就有八个孩子需要一百六十亩永业田。

除了上一辈的四十亩之外,还要从朝廷讨要一百二十亩。

可是到了这时候,朝廷拿不出一百二十亩永业田,没有多余土地了,这个均田制也就崩溃了。

当然了,还有一种情况,另外一家,他们运气太差,生不出这么多男丁,结果第三辈只有一个男丁,这时候朝廷理论上就能从这家收回一些永业田,拨给人丁多的那家。

可问题是谁愿意白白把自家的土地交出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