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年纪可不小了。

急匆匆从应天赶来,一路颠簸,又要操心大局,劳心劳累,老头也不免撑不住了。张希孟急忙去叫军医,随即又对朱升道:“枫林先生,你说这事我心里有数了,一切都交给我。这场大战,纵然我们也有错处疏漏,但绝不会比元廷更多。你放心就是。”

这话怎么听起来都有点别扭,难道要比烂吗?

释然有些伤人,但是不可否认,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双方投入百十万,这种超大规模的决战,谁也没法统御全局,保证一点错误不犯。结果就是谁犯的错误多,错误严重,就会一败涂地。

也就是说,大明这边做到了最好,剩下就看元廷,看察罕了。

张希孟安排朱升去休息,并且仔细交代,让老爷子安心养病,什么事情都不要管。

随后张希孟就叫来了郭英和孙炎,他们紧急制定了一个方案。

派使者前去见察罕,提出以阿鲁温,交换开封。

双方息兵罢战,消弭兵戈。

这个建议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立刻派人去落实,经过了一番挑选,当初只身夺下安庆的张子明,肩负起这项光荣使命,迅速前往开封,前去杏花营,拜见察罕。

几乎与此同时,察罕帖木儿也召集了手下诸将,商议眼前的战事。

人们往往都喜欢关注胜利者,像张定边那种,确实是靠着勇猛,在史书上写上一笔的败军之将,实属难得。

察罕帖木儿这边,被人熟知的名字也不多……但是却不能因此就小觑他们,这些将领中,不乏能比肩徐达常遇春的猛士。

只是因为效忠元廷,追随察罕,变成了失败者,默默无闻,被后世鄙夷轻视。

但是在这个当口,又有谁敢小觑这一群人?

察罕之下,有义子王保保,大将阎思孝、李克彝、虎林赤、关保等人,个个都是当世猛虎,十足的悍将。

绝对可以和大明那边等量齐观,并驾齐驱。

只不过战场的情况对他们谈不上多好,显得有些意兴阑珊,气息压抑。

察罕首先说道:“朱重八调集精兵强将,看起来是要和咱们拼命了。依我之见,我们骑兵多,不必和他们计较一城一地得失,必要的时候,可以后退。把他们引到河北之地,然后再伺机出兵,痛击朱贼!”

听到这话,在场诸将绷紧的神经都松了那么一点,甚至是露出了释然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