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村坐落在鹤歇山下,生产队里总共就十户人。大部分人家都是七八口人,多得十来口人也是有的,人多粮食就不够。几乎每家每户都是吃粗粮,玉米,红薯,糙米,至于大白米饭,平常人家一年也难得吃几次,想只吃大米饭饱肚子那更是不可能。有那人多又自私的人家,为着一顿大白米饭能打破头。

加上常驻在方家的于家姐弟,方家十一口人,只有五个壮劳力,条件是蛮艰苦。和村里绝大部分人家一样,一年之中也只有生产队的两次杀猪才能吃到肉。分的肉也不多,平均下来,一人能吃到的肉,不超过五片。

一年吃不到五片肉啊!

不过,对于于悦来说,有饭吃,能吃饱饭,那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方家最高一辈的是方外婆和方外爷。

两个老人的下面有三兄弟。

于悦的大舅和大舅妈,他们的三个女儿已经出嫁了。

于悦的三舅和三舅妈,以及他们的一儿一女。

于悦的四舅是老来子,目前二十一了,还没有结婚

于悦的妈妈是老二,嫁给了本村的于家。

方爷爷有先见之明一早就把家给分了,他一碗水端平,连已经出嫁的方玉珍也有一份。这也就是姐弟俩还能住在方家的原因。

村里的人开始觉得方爷爷脑袋真是方脑壳,怎么会在壮年的时候就想着分家,一大家人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后来家里兄弟姐妹小辈多起来,成天为了鸡毛蒜皮的事闹得不可开交时,又开始羡慕放老爷子的清静了。

不过,人老了,把持着家里的大小事惯了,轻易也不愿意分家。

吵就吵吧,谁家还没有一本难念的经?

方老爷子六十多岁了,常年在地里劳作的他身体很好,带着一帮儿子媳妇进来就声如洪钟地说:“老婆子,你今天做傻子好吃的了?我在三里地外就闻到咱家的肉味儿了。”

方家虽是分家了,不过,农忙的时候却是在一起吃的。儿子媳妇们农忙腾不出手来做饭,做爹妈的,又怎么会看着他们挨饿。

方外婆脸带笑意,嘴里却是不饶人,“我还不晓得你是狗变的,十里外你闻得到肉气味儿不?”

方老爷子嘿嘿的笑着,也不反驳。

人多力量大,厨房里坐不下这么多人,男人们将桌椅放在院子里,舅妈们带着儿女舀饭上桌。方外婆从坛子里取了一海碗泡菜,放在桌子中间。

一个泡菜坛快见底了,人多,泡菜消耗得也快。

“哎呦,里面真有肉!”于悦的堂妹方敏玉端着饭碗,闻一闻,看一看,惊喜!

众人齐齐看向手中的碗,红色的是红薯,黄色的是玉米粉,白色的是大米,红黄白之间密布着土黄色的肉粒。很有默契地齐齐咽了一口水。

“是有肉,你三姐一早就去供销社买肉了。”方外婆说,她可得提点大家,今天是谁花的钱。别人的好要记着回报,好日子才能长久。

一人端着一碗瘦肉粥,低头快速地刨,整个院子里只听见“呼呼呼”,粥入喉咙的声音。一碗不够,再来一碗.。

方外婆只吃了一碗,绒绒的瘦肉粥,她多少年没有吃到过了。外孙女做事,真是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