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既有皇亲宗室,也有朝中高官,还有专业性很强的年轻官吏,后起之秀。

大家伙采用围坐的方式,讨论一个关乎大明未来的话题,本身就意义非凡。

朱标能主持这么一场讨论,他的细腻周到,也是不言自明的。

朱元璋率先开口,“这些日子,咱仔细回想过……当年张先生提到,由于女工作坊的竞争,提到了生丝收购价格,逼得不少苏州的作坊研究新的机器,能够织六十四根线的织机。彼时张先生很乐观,认为这种机器必将改变大明朝,咱想知道,这个机器到底如何了?”

众人微微沉默,朱标就道:“刘学士,您先说说吧!”

刘伯温立刻躬身,“回陛下的话,这种机器自然是研究出来了,只不过苏州用的不多,反而用在了北平,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意思!”

刘伯温提到这话的时候,神色之中,多少带着点不自然。

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机器,却没有在苏州大放异彩,各种条件最好的地方,竟然没有发展起来,多少有点颠覆认知。

怎么说呢,一颗最饱满,最好的种子,落到了最肥沃的土地上,也得到了最好的阳光雨露,充分滋润。

结果这颗种子在破土之后,就不往上面长了。

这让充满了期望的人们,都大失所望。

从一根线,到六十四根丝线,这是多大的进步啊!

直觉上讲,也是个好东西。

可是在实际执行的环节,却中道夭折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接下来开口的人,变成了徐贲,他是真正研究过的。

“陛下,当初研究新的机器,是落到复旦学堂身上的,那边确实有几个高手,加上苏松等地的能工巧匠,制成了一批织机,初步投入苏州,效果很好,短短半年之内,苏州丝绸产量,足足增加了三倍之多!”

朱元璋皱眉道:“这是好事啊!那接下来如何了?”

“接下来就因为生丝供应不足,作坊停工。而且由于生产太多,造成丝绸积压,非但没有赚到钱,反而损失惨重。”

“什么?”朱元璋大惑不解,“生丝为什么供应不上?是没有那么多桑树吗?”

这时候张羽躬身道:“陛下,虽然朝廷限制了桑树的种植,要确保粮食。但俗话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其实这些年,依旧不断有人改稻田为桑田,增加生丝产量。仔细说起来,十年之间,江南之地的生丝产量,至少增加了两倍还多!”

老朱更加不解,“生丝不缺,为什么还会供应不上?”

“因为其他地方的丝绸作坊起来了。”这一次说话的人是江楠,她执掌商业部,专门管的就是这方面的事情,手上不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