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老人急忙起身,拜道:“请您不要跟孩子生气,请您恕罪……”

那儒生抿了抿嘴,冷哼着继续躺下。

少年却笑了起来,“我还以为长安的贤人会很多呢,原来跟梁国的差不多啊!”

老人面容苦涩,他心里更加担心,自己这位少家主,自幼爱读书,博览群书,读的书都不知有多少,什么书都会读,家主非常开心,以为家里要出一个名臣,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将他送到了邹县的田先生那里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他学的很快,只是年龄稍微大了点,他就变得有些张狂,整日找人来辩论,常常得罪别人。

家主坐不住了,便想将他送到长安读书。

可这还没进长安,就已经这样了,那以后可还了得?

老人的眼里满是担忧。

少年人却很开心,左右张望了许久,又拿出了书籍,看了起来,车队正在缓缓的前进着,也不知等了多久,车终于是来到了长安门口,守护这里的甲士跟他们要了证件,询问他们前来的目的。

“求学。”

甲士抿了抿嘴,低声骂了几句。

老人听的清楚,他是在骂关东人。

老人已经习惯了,过了函谷关,一路上都是这样的谩骂,在这个时期,关西老爷们是看不起关东土包子的,关西的爷就是爷!穷关东的来关西要饭是吧?!

哪怕是封地上,也存在着歧视,关西的侯就是比关东的侯要高贵。

在武帝时,有位楼船将军叫杨仆,这位家是宜阳人,他很想成为关西人,几次上奏想要改自己的封地,可这不是轻易可以办到的,为了能成为关西人,这位杨老爷想出了一个妙计,既然我没办法搬到函谷关以西,那我把函谷关搬到我的东边不就好了?

于是乎,他上书汉武帝,希望能将函谷关修建到自己的东边,还表示自己会掏钱,不必庙堂出一分钱,武帝一想,自己不需要花钱,那感情好啊,你去修吧,于是乎,这位梁侯杨仆带领他的部下及门人,耗费了自己的家产,将函谷关东移至三百里外的今新安县境,称其为新关……然后他就变成了关西人。

为了对抗这不公平的地域歧视,这位杨老爷也是拼了老命了,杨老爷也是给当时的天下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搬家构想,若是武帝没有阻止,这函谷关怕是要一路被修到胶东国去……

有趣的是,到了东汉,这情况又反了过来,关东的老爷们开始看不上关西人,称他们为关西蛮子,一天到晚打打杀杀的,没有礼数,函谷关又开始往西边跑了。

甲士并没有盘查太久,就让他们进去了。

进了长安,少年人顿时被惊呆了,他看着这繁荣的都城,熙熙攘攘的行人,欢呼雀跃,甚至跑下了马车,在长安之中转悠了起来,对比梁国,长安的人看起来很忙碌,急匆匆的,没有梁国的那种寂静,道路都是叫卖声,异常的热闹。

少年哪里见过这样的场景,好奇的在长安里走动。

老人也拗不过他,只好跟着他一起走。

长安里的人各种各样,各种见都不曾见过的东西,处处高楼,看的人眼花缭乱。

“大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