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说你这演讲没白去,连辽东那边的学校都发了你这篇演讲稿。”

姚淑芝看向林为民的眼神满是敬佩,这小子真是太能折腾了。

先是今年第一期推新人新作新风格,再是《文艺报》大发评论,最后还跑到大学校园里鼓弄风潮。

这一番操作下来,全国的文学爱好者们尽知“先锋文学”的大名,连着《当代》第一期和上面的多位作者都跟着名声大噪。

几项操作相辅相成,所收获的影响力极其巨大。

这段时间,《当代》俨然成了大学生心目当中的“文学圣地”。

林为民看着《新叶》上的文章,嘴角也露出轻快的笑容,折腾了这么长时间,心思总算是没有白费。

欣赏了几眼《新叶》上面的内容,林为民便将刊物还给姚淑芝,继续给谟言写信。

《当代》83年第一期所引发的反响是无比巨大的,谟言在其上发表了两篇作品,与马原、于华这两位先锋文学大将受到的待遇一致,但收到的读者反馈和评价却差了很多。

有尖酸刻薄的读者来信把他的小说比喻作“带有一种连队小报油墨的芳香”,这个评价让谟言极度受伤,以至于都开始写信给林为民倾吐心声。

年轻人就是担不起事。

骂两句就受不了了,林老师这两年挨的骂还少吗?

光是前段时间《文艺报》上那篇评论文章就引起了全国至少几十家报纸、杂志等媒体的批评,有不少评论家和读者甚至专门打电话、写信骂他。

林老师照样该吃吃该喝喝,经历过后世互联网喷子的洗礼,这点口水叫事?

“与其现在这样自怨自艾,还不如把精力都放在创作上。新作品有构思了吗?如果没有想法,可来信与我探讨,切不可将心思都放到外界的评价和议论上……”

林为民还是老一套,先鼓励后批评,再问新作给压力,一套操作行云流水。

回完了谟言的信,他又抽空给陆遥回了封信,之前陆遥来信告诉他《人生》电影已经开机,林为民在信里自然少不了催促陆遥新作品的事。

忙了一上午,林为民站在窗前活动活动身体,柳荫问道:“为民,社里那批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快到了吧?这都快一个月了。”

“明天就能到了。”林为民答。

柳荫庆幸道:“总算是可以轻松一点了。”

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心有余悸的点点头,有了新生力量的加入,哪怕是就帮着拆拆信,登记登记来稿,对他们来说也是减轻负担啊!

“照这个样子下去,我们编辑部下半年还得添丁进口吧?”姚淑芝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