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岂不是说,陕西文坛又要诞生一位靠着稿费当上百万富翁的纯文学作家?

有些迷信的同行不禁心里泛起了嘀咕,陕西的风水看来真是有点说法,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皇上埋在那。

当然,伴随着《废都》的狂热销售,随之而来的是小说口碑的两极分化,嗯,准确点说,是负极压倒正极。

《废都》最吸引人的点是什么?直白的说,就是X。

“此处删去XX字”、“此处省略XX字”,这应该是很多九十年代熟读文学著作的读者难以磨灭的记忆。

有多少青春年少的小伙子,是全程梆硬着看完这部小说的。

在整体大环境保守的氛围下,《废都》的上市配合着布老虎丛书铺天盖地的宣传,恰如一场盛大的狂欢,让这些读者在谈X色变的九十年代爆发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

但对于《废都》来说,读者们“别有用心”的疯狂追捧,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与疯狂的销量相对的,是主流媒体和舆论对这部小说劈头盖脸的批判和打压。

《废都》中的X描写,比《情人》中的X要夸张太多,所以贾平娃要面对的负面评价浪潮也比林为民当年所要面对的大得多。

《废都》上市发行一个月时间,批评之声如前仆后继的海浪,此起彼伏,似乎没有尽头。

贾平娃本人对于这些批判的声音还算淡定,因为批判声仅限于作品的层面,没有上升到作家本人的高度。

可惜他高兴了没两天,有报纸开始指名道姓的将他称为“流氓作家”,这顿时让贾平娃如坐针毡。

要知道,在《废都》之前,贾平娃可是写过《商州》《山月儿》等一系列商州风情的小说,他赋予作品的淳朴的民风、善良的人性,让他一度被称为“文坛最纯净的作家”。

从“纯净”到“流氓”,仅仅花了一个月时间,仅仅是出版了一部小说。

过于强烈的前后对比让贾平娃原本还算平和的心态终于抑郁了。

其实不仅是贾平娃这个《废都》的作者,国文社在这段时间里,同样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强烈批评。

布老虎丛书宣传声势浩大,千呼万唤始出来,《废都》的销量一骑绝尘,自然成了国内文化界、文学界乃至出版界关注的焦点。

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在批评贾平娃的时候,也顺带捎上了国文社。

认为国文社是为了销量,哗众取宠,更有人因此将布老虎丛书称为“SQ丛书”。

这种激进的批评声当然只是少数,而且很快就被人所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