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笑了两句,签好了名字之后,林为民告辞而去,还带走了一整套梁凤怡的出版书籍,这是她事先准备好的。

人家要引进她的小说,自然要经过一番研读和筛选,才能确定最终要引进的书目。

从梁凤怡家离开后的第二日,林为民联系上了刘以鬯,刘以鬯约他在太古城见面。

自1983年京城一别后,已经过去了七年。

七年时间,刘以鬯已经年过花甲,这几年时间虽然虽未见面,但通信、电话不绝,林为民向刘以鬯推荐了众多内地作家,这些作家的作品也得以通过《香江文学》与香江的读者们见面。

不仅扩展了内地文学和这些作家在香江的影响力,同时也让这些作家们收获了不菲的稿费。

两人再次见面感觉分外亲热,聊了好一会儿,刘以鬯邀请林为民前往湾仔摩理臣山道的《香江文学》杂志社。

两人一到编辑部,刘以鬯便让人拿照相机来。

他将林为民拉到门口,林为民一头雾水,“这是做什么?”

刘以鬯给他解释,这是《香江文学》自成立以来的一个传统,但凡有作家到访,不管有名无名,都要在编辑部门口留一张影,以示尊重,也算是一种纪念。

“为民,这照片登在我们下一期照片上可以吗?”刘以鬯征询林为民的意见。

照完的作家照片要发表到《香江文学》下一期的杂志上,这也是传统。

林为民玩笑道:“发倒是可以,但稿费一定要付。”

玩笑了几句,刘以鬯又请林为民喝咖啡,不过这次不光是请他,还有编辑部的全体成员。

“今天难得为民来做客,下午到对面咖啡馆喝咖啡!”

刘以鬯宣布完这个决定,编辑部内众人欢呼,大家在意的并不是喝咖啡,而是可以名正言顺的摸鱼。

刘以鬯喜欢喝咖啡,但不多喝,更多的是借着咖啡聊天。

他从四十年代来到香江,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聊起天来说的最多的除了文学这个话题,就离不开国内的风土人情。

他在三十年代初登上沪上文坛,主编过多种文学副刊,最后才定居香江,对于故乡的思念是刻入骨髓的。

“当年抗战胜利后,我还在沪上办过怀正文化社,施蛰存、姚雪垠他们的作品我们当时还出版了不少呢!

“战后沪上满目疮痍,我们没有办公的地方,用的是我们家的两幢花园洋房做办公室,雪垠等人都住过那里。”

刘以鬯唏嘘的感慨着往事,林为民在一旁听的津津有味。

聊过了往事,两人又聊起了各自刊物这几年的发展。

《香江文学》创刊于1985年,香江这座城市原本是没有文学的,是刘以鬯他们这群南下的文人的到来,才让这里有了几分文气。

但文学在香江这座城市里依旧是小众的,所以《香江文学》这几年发展的并不算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