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名使者也没想到太谷郡府敢这么对待自己,他质问寇恂,你这是要威胁我?

寇恂义正言辞地说道:“人无信则不立,事无信则不成,商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必衰!国家才刚刚建立,便要失信于人,失信于天下,又岂能长久?”

使者被寇恂说得哑口无言,沉默不语。寇恂就当着使者的面,以使者的名义,传唤耿况。等耿况来了之后,使者无奈,只能把收缴上来的太守印绶归还给耿况。

这件事,一直让耿况耿耿于怀,他对刘玄的印象能好都怪了。使者都不讲信誉,那么派出使者的人,他能讲信誉吗?

后来汉军攻破长安,王莽被杀,这让耿况后怕不已。当初他可是得罪过刘玄使者的,现在刘玄杀了王莽,成了货真价实的皇帝,他会不会记恨自己?

更始二年(公元二十四年),二月,刘玄定都长安。听闻消息的耿况,当即派出自己的儿子耿弇,带着献礼,去长安朝见刘玄,说白了,就是去向刘玄表忠心的。

耿弇和两名郡吏孙仓、卫包,以及数十名随从,带上筹备的厚礼,由上谷出发,一路南下去往长安。结果他们一行人,刚出上谷郡没几天,王郎便在邯郸称帝了。

王郎这个人,大本事没用,但煽动造势的本事却很厉害。

他刚刚称帝之时,各郡县响应他的人,寥寥无几,但王郎于暗中派出许多的手下,散播谣言,称河北诸郡的郡县都已归顺于他。

耿弇等人也有听到这样的谣言,耿弇对此嗤之以鼻,但他手下的那两名郡吏都信以为真。

孙仓和卫包二人一核计,己方还去什么长安啊,直接就近去邯郸吧!朝见刘玄,不如朝见王郎。

他二人把自己的想法讲给耿弇,耿弇勃然大怒,狠狠训斥了他二人一番。孙仓和卫包当时没有多说什么,当天晚上,他二人便偷偷跑了,直奔邯郸,去投奔王郎。

第二天早上,耿弇没看到孙、卫二人,他立刻意识到不好,这两人肯定去偷偷投奔王郎了。

跑了两名郡府的官吏,倒是不算什么,关键是孙仓和卫包都很清楚,父亲是支持刘玄的,他俩到了王郎那边,只要把此事对王郎一讲,王郎定然不会善罢甘休,弄不好,王郎都会出兵讨伐上谷。

恰在此时,耿弇又听说去往长安的道路受堵,他干脆也不去长安了,调头往回走。路经卢奴,他顺道拜访太守刘钧,正是通过刘钧,他才知道刘秀在此。

以前,耿弇便对刘秀仰慕不已,对于刘秀领导的昆阳之战,更是赞不绝口,现在听说刘秀就在卢奴,他立刻起了投奔之意,和刘钧一说,两人一拍即合。

刘钧很清楚,光靠中山一郡之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王郎的对手,倘若能把上谷郡拉拢过来,就算己方的实力依旧不如王郎,但起码也具备与之一战的本钱。

上谷郡可是有他十分羡慕的幽州突骑。虽说数量不算多,大概只有千余骑,但这一千突骑上到战场,其战力堪比数千步兵。

听完耿弇讲述的前因后果,刘秀心头大喜,倘若上谷郡真能站在自己这一边,无疑会让自己的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把前面的事情都讲完,耿弇正色说道:“幽州突骑,唯上谷、渔阳、辽东、辽西四郡最为骁勇!上谷太守是属下的阿翁,渔阳太守和主公是同乡,上谷和渔阳若是联手,合力助主公,主公定能攻破邯郸,斩下王郎之首级!”

刘秀边听边点头,眼角眉梢都露出笑意,他柔声问道:“伯昭,令尊耿太守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耿弇拍着胸脯,信心十足地说道:“家翁定会站在主公这一边,诛杀反贼王郎!”

刘秀抚掌而笑,说道:“如此,我可与伯昭一同北上了。”

在场众人纷纷皱眉,现在幽州的局势还不明朗,主公这时候北上,难保不会发生危险。何况,耿弇才刚刚投奔,主公对他未免也太信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