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因素,张参也想到了,他眼珠转了转,说道:“邯郸城内可有十万大军,倘若陛下能……”

他话没说完,李育打断道:“不用指望陛下!刚才你也说过了,陛下不可能把邯郸的十万守军派出城,哪怕我们活生生战死在邯郸城下,城内也未必会出来一兵一卒援助我等!”

李育和张参能官拜大司马、大将军,自然都是王郎的心腹,既然是心腹,自然也对王郎这个人十分了解。听了李育的话,张参忍不住长叹了一声,摇头苦笑道“邯郸与我部,近在咫尺,邯郸十万大军,我部十余万大军,合计二十余万,却被刘秀区区十万人吓得动弹不得,甚至连粮草都运送不过来。”

说到这里,张参无力地扶住额头。现在他的感觉仿佛被困在沙漠中,已经处于被渴死的边缘,可是明明能看到前面就是水源,但就是爬不过去。

翌日,李育军断粮。三日后,李育军营内都开始屠杀战马,就这样过了五天,李育军终于坚持不住,他派人给王郎发出最后一封求救信。

信中,李育言明,全军已断粮多日,军心动荡,不能再等,他将统帅全军将士,向邯郸进发,倘若陛下还能念及昔日之情,望能派兵,出城接应。

李育的这份书信,既像是求救信,又像是绝别书。王郎看罢书信后,深受感动,不由得声泪俱下。

可是让他派兵出城接应李育军,他不能,也不敢。

邯郸城内只有这十万守军,也是他最后的护身符,派出城去接应李育军,万一谢躬率军来攻怎么办?又万一全军覆没了这么办?以后谁还能保护他?

兵熊熊一个,强熊熊一窝。王郎贪生怕死,下面的大臣们也没比他强到哪去。

当一个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怕,胆子可以比天还大,可是当他什么都有的时候,便会瞻前顾后,怕死,怕失去这得来不易的一切,胆子比针鼻还小。

这是人性,也完美诠释了王郎等人此时的心态。

李育和张参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只能率领着全军饥肠辘辘的将士们,行出大营,向邯郸方向进发。

和他们预料中的一样,得知李育和张参终于熬不住了,率领全军出营,刘秀大喜,当即下令,全军出营,阻击李育部。

两军一个是由北向南进发,直奔邯郸,另一个是由西向东进发,堵截对方。两军于邯郸城北五里的地方遭遇。

现在两军的士气已经不能相提并论。以刘秀为首的汉军,将士们士气高亢,一个个腰板挺直笔直,杀气腾腾,气势如虹。

另一边,以李育、张参为首的王郎军,则是一个个盔歪甲斜,有些底层的兵卒,已经饿得站都站不稳,两眼昏花,身子来回直打晃。

两军的战场,距离邯郸只有五里,只要站在城头上,便能望见双方交战的战场,可是拥有十万大军的邯郸城,就是城门紧闭,一兵一卒也没出城做接应。

刘秀军严阵以待,并不主动发起进攻。现在急的人不是他,拖延的时间越长,对李育军越不利。

此时,李育和张参坐镇中军,两人骑在马上,都在伸长脖子,望着刘秀军背后的邯郸城。

现在他俩多么希望能从邯郸城内杀出一支大军,配合己方,前后夹击刘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