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十多万的莽军,可以说是王莽的全部家底,经昆阳一战,被打了个精光,最后只有王邑、王寻带着一两百人,逃过滍水,回到长安,可以说只此一战,便动摇了新莽朝廷的根本。

得知朝廷大军在昆阳战败的消息,长安朝廷,上下震惊,如丧考妣,王莽更是一夜间白了头。这时候的王莽,其实已经能预见到,自己即将大难临头,命不久矣。

昆阳之战才刚刚结束,汉军连昆阳城外的战场都没打扫完呢,便收到了南阳传来的喜讯,宛城告破。

刘秀在昆阳这里散布的宛城沦陷的消息,其实就是他临时编造出来的,用来激励己方士气,同时打击莽军的士气。

但刘秀也万万没想到,他编出的消息竟然碰巧对了,宛城那边,还真就被刘縯率军攻陷了。

汉军方面是在元月围困的宛城,现在已是五月底,围城足足有五个月之久。

宛城城内,粮草早已耗尽,无论是军兵还是百姓,皆已无一粒粮食可吃,城内甚至都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案。

倘若岑彭在继续死守下去,他麾下的将士们,连同满城的百姓,都得被活活饿死。

弹尽粮绝,坚守到了这一步,岑彭也是实在没办法了,最终只能派人,去往城外的汉军大营,向刘縯请降。

看到岑彭派人递交的降书,刘縯心中也说不出来是个什么滋味。

自他在舂陵起事以来,岑彭就是他在南阳的大敌,哪怕是做梦,他都不知道梦过多少次,自己亲手把岑彭斩于剑下。

而现在,这个一直困扰着他的大敌,竟然亲自向自己写了降书,刘縯的心里,亦是五味杂陈。

他麾下的许多将领都建议刘縯,不接受岑彭的投降,务必要生擒此贼,将他碎尸万段。

己方的弟兄,不知有多少人死在岑彭的手里,接受他的投降,饶他活命,实在是太便宜他了。

刘縯也觉得手下人说得在理,有拒不纳降之意,这时候,被刘秀派来辅佐他的邓禹站了出来,向刘縯分析利弊。

若是不接受岑彭的投降,死的将不仅仅是岑彭以及城内的郡军,更有城中十多万的百姓,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也太损汉军的名誉。

其次,若想成大事,就得具备大胸怀,得有包容之量。

岑彭不降,那的确是己方的死敌,但岑彭投降了,己方就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汉室若想复兴,就得广纳天下人才,而在这些人才当中,也应该包括曾经的敌人。

何况岑彭有勇有谋,是罕见的帅才,对这样的人,不更应该纳入麾下,收为己用吗?再者,现在四十多万的莽军正在昆阳作战,昆阳方面,局势危机,急需己方主力大军的援助,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实在不宜再耽搁时间,得赶快结束宛城之战,让己方的主力大军能抽出身来,驰援昆阳。

邓禹的这番分析,成功打动了刘縯,也正是在邓禹的劝说之下,刘縯最终接受了岑彭的投降。

刘縯肯接受自己的投降,这让岑彭都颇感意外。岑彭派人送来降书,也只是想试探一下刘縯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