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女主角放火烧山也犯法了。

他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已经有意把女主角干的事往轻了去描写了,就算这样,他都担心不能过。

电影是一种公开的文化载体,跟文字一样。为什么以前封建王朝老爱搞文字狱啊,因为这种公开的文化载体它是公开的,既然是公开的,它就不能有一点宣传犯罪的意思。

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在公开的文化载体上宣传犯罪行为的只有一样东西,它叫新闻。

新闻是个新生事物,工业革命以前就没它,所以以前的皇帝就爱搞文字狱,古今中外都有,中国皇帝爱把写反诗的人抓起来,外国皇帝爱把画反画的人抓起来。因为那时的诗和画都是可以公开刊印发行的,画也是流水线制作的哦,一幅名画由画家的工作室画上几十幅上百幅拿走卖钱很正常,所以常有画家因为画了反国王反上帝的画被抓去吃牢饭——讽刺也不行,你讽刺上帝讽刺国王肯定就是有反心。

各国都有新闻法,它是保证新闻这个载体受到限制,也给了新闻与众不同的地位和报道方式。

新闻跟其他大众载体不同的一点就是它不能虚构,它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电影不必遵守一切都必须真实可信的原则。

那要怎么保证电影在表达真实的时候,没有加入夸张、虚构的内容呢?

假如有人因为这些夸张、虚构的内容受到了伤害,又该怎么保护自己呢?

比如将小说或电视、电影的内容当成真实历史的大众。

比如姜姬。

是要指责大众太轻信,还是指责小说、电影、电视虚构内容呢?

对国家来说,是把所有人的认知都提高到一样的水平容易,还是管理这些文化载体容易?显而易见。

国家在这方面就像是惯孩子的家长,人民就是他的孩子。孩子记错了,那肯定不是孩子不好,是有人把孩子带坏了。所以各种文化载体都觉得头上的紧箍咒越来越紧。

陆北旌:“因为他在报完警之后就没有反抗了。”

张编剧:“什么意思?”

梁平懂了:“他追着车来到这个罪恶的村庄后除了跟踪之外什么也没做。”

陆北旌拍桌子:“对。他什么也没做。”

听到有犯罪就马上去报警了,那为什么亲眼看到犯罪却什么都不做呢?

张编剧也懂了。

主要人物的行为逻辑没有连贯!男主角的行为逻辑有了断层!

他也接上了,说:“可以让乔野有点挣扎,比如他一开始是想做点什么的,比如给轮胎放放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