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很朱元璋了。

张希孟比老朱强的地方就是耐心,就是细致,就是能做到设身处地,简洁明快地剖析问题,说服各方。

当然了,现实又告诉我们,不是什么人都能说服的,也不是谁都能听得进去道理的,所以能保证张希孟讲理成功的,还是老朱手里的屠刀。

很好,这个配合完美!

“主公,我看不如这样,趁着现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整军!”

“整军?”

“嗯!”张希孟道:“现在大明的兵马算起来,没有五十万,也有四十万以上,其中淮西的兵马十万,渡江之后,加上江西等地的兵马,二十万,灭陈之后,收拢的人马,加上汤和的苗兵,粗略计算,也有十多万。这么多的兵马,语言习惯,出身来源,甚至是训练指挥的方式,全都不一样。”

“如果不立刻整顿,消除隔阂,搞不好就会形成一股股的私兵。历朝历代,骄兵悍将都不是好事情,是需要严加提防的。”

朱元璋眉头紧皱,张希孟讲得太对了。

说句实话,针对苗兵的情况,朱元璋就有些把握不住,全都要指望着汤和。汤和的忠诚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久后怎么办?

一直不解决,让汤和发展出“苗王”,或者等以后太子登基,想办法除掉汤和,又或者朱元璋提前下手,扫清障碍?

张希孟开出的药方是彻底整军。

“先生,你觉得此事具体要怎么办?”

张希孟道:“臣以为当先针对有功大将,进行普遍授爵,暂时让他们脱离旧部,不再直接指挥兵马。随后要发挥训导员的作用,针对全军,进行教育,统一整编,统一装备,统一粮饷军规……还要规定各级将领,进入武学,接受培训。臣觉得主公应该辛苦一点,亲自讲课,教导将领,然后因势利导,量才录用,把他们再重新分配到各军当中。”

张希孟想了想,又道:“这里面还有一件紧要的事情,就是一些老兵,让他们解甲归田,返回家乡,然后补充新兵,实现军中人员流动,只有动起来,才不会被诸将把持,弄得兵归将有,不好收拾。”

话说到了这里,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不愧是张先生,就是思虑周全,不让咱失望。

其实对于张希孟来说,自从摆脱了对钱财的那点庸俗想法之后,张希孟变得更加干脆,提出的建议,也一目了然,所谓无欲则刚,大约就是他现在的情况。

前面已经安排了罗复仁担任布政使,姚广孝接按察使,至于统军的都指挥使,差不多要放在整军之后。

这样一来,地方上的三司格局,也就形成了。

张希孟倒不认为地方上分权有什么不好的。

哪怕是日后三司没法处理好政务,需要增加巡抚,那也不能说三司分权就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