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花钱大手大脚,他跟陆遥的风格还不太一样。

陆遥的花钱主要是在吃这件事上,在其他方面还差一些。

汪硕的花钱方式就随性多了,想花了就花,别管这钱花的值不值,反正爷乐意。

时间一晃到了四月份,国内文坛有件大事,王蒙升官了,高的一批,让人猝不及防。

这件事直接登顶“国文社热搜榜第一名”,并且持续霸占了好几天时间。

《当代》今年的第四期也在月初上市,经过前三期月刊,无论是编辑部同事还是《当代》的读者,都适应了新的变化和节奏。

《当代》的销量也并无明显的下滑,如此一来,等于销量和效益直接翻倍。

国文社领导们嘴都笑的合不拢了,直夸林为民干了一件大事。

要知道《当代》在改版前,每期的销量稳定在一百二三十万册,偶尔有一期作品影响力比较大就会跳到一百五十万册以上,甚至是摸到二百万册。

如今改成月刊,等于是每年的印刷量和销售量翻了一番,《当代》每期刊物的定价是1块钱,相当于每年的销售额多了七八百万元。

86年的七八百万人民币,对于国内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极为庞大的一笔数字。

而这件事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当代》的稿费标准再次提高。

汪硕今天来编辑部取稿费单,看上稿费单上面千字15块的稿酬标准,都惊呆了。

我现在这地位都这么高了吗?

“也不算高吧,何云路的《新星》我们给了千字二十块。”林为民说道。

汪硕闻言更加惊诧,“千字二十块?你们这是要把同行都得罪光啊!”

诚如汪硕所言,国文社的稿酬标准在国内一直是第一档的,如今《当代》再次拔高了这个标准,放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独一份的,同行们有意见很正常。

他的话不仅让林为民想起,上回去出版署开会,《当代》还被当做负面典型被批评了一回。

国家的稿酬标准都是有明文规定的,以前很多出版社或者是编辑部为了能够约到稿子普遍都会给一些名家提高点稿酬标准,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可《当代》的做法就有点吃饭砸锅的意思了,他们不光是给名家提高稿酬标准,连新人也是如此。

现在即便是第一次在《当代》发表作品的新人,最低的稿酬标准也能拿到千字8块,高出其他刊物整整一大截。

回想前年年底,政府发布了文件让刊物自负盈亏,国内的期刊界一片哀嚎。

如果两年时间过去了,国内几乎每个月都有刊物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