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杲、阮弘道、汪广洋、杨宪、李习、陶安,这几个人分领六部,直属于李善长,算是老朱的行政团队。

张希孟这个右丞兼领学士院,史馆,儒学院,都察院,还有通政院,宝钞司……协助李善长,辅佐政务。

这个安排其实是很有趣的,由于老朱只是升任吴国公,有些衙门的牌匾需要降格处理,比如史馆其实就是国史馆的意思,儒学院就是国子监的意思,学士院就是翰林院的意思,都察院则是鼓捣出来,暂代御史台之用。

这样一来,整个体系设定也就很清楚了。

假如把老朱看做皇帝,那么李善长是文官之首,属于丞相,统领六部,全面负责行政事宜。

张希孟是副相,他统领翰林院——负责起草圣旨,统领国史馆——负责修史,执掌国子监——负责人才培养,率领御史台——监察百官,掌握通政司——负责文字往来,还额外负责发行货币。

一言以蔽之,六部之外的事情,全是张希孟负责。

毫无疑问,正常国家不会这么设定官制的,这是要疯了!

但是对于一个草台班子来说,就很有智慧了。

老朱要的还是效率,不可能弄一大堆官员,互相掣肘。

因此核心的施政权力,必须交给一个行政能力强悍的人,李善长因为丰富的经验,加上这几年的表现,顺利胜出,得到了六部的统御之权。

可问题是如果因此就以李善长为首,毫无疑问,又会让李善长的权力膨胀过大,不受控制。

所以老朱这才把除了六部之外的权力,悉数托付给了张希孟,造成了一位超级副相!

这位副相能管公文起草签发,能监察百官,此外还有人才培养,货币发行等权力,等于把李善长给盯死了。

反正不管你老李愿不愿意,咱就这么干了。

面对老朱扔过来的海量工作,张希孟也是头疼,就算再是工作狂,也干不过来这么多事!

所幸张希孟也有自己的班底儿,他让刘伯温负责起草公文,宋濂负责教育,叶琛负责公文往来,章溢主管监察……至于张希孟自己,除了监督这几个人之外,就是主要负责发行宝钞。

而第一个跟随张希孟的孙炎,却是没给他具体活儿,反正就跟在张希孟身后当跟班吧!

其实看似有些混乱,但是大体还是明确的,未来的六部九卿,已经有了雏形。

相应的,武将这边就简单了一些……原来老朱设立过五营,随后又扩大为十营,到了现在,指挥使已经不够用了。

根据张希孟的建议,朱元璋重新设立五军,并且设立都指挥使……比如前军都指挥使,下辖甲字营和乙字营,后军都指挥使下辖丙字营和丁字营,以此类推。当然了,除了这十营之外,老朱还可以随时扩编,前后左右中,五军都指挥使,下辖的各营兵马,可以达到一个相当惊人的地步。

总而言之吧,就是这一整套体系,在快速向着国家方向发展。

暂时还有些别扭的地方,等老朱称帝之后,一切名正言顺,也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