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邵氏,一年出产二三十部电影,在香江本地和外埠,每部电影都能挣一两百万,一年邵氏的纯利润都有三五千万,运行非常良好。

但这样的运行良好,实际上是建立在压榨制作人员的薪水报酬的基础上的。

一般来说,除了张策、楚源、李瀚祥等几个导演之外,其余的导演和监制都是领薪水的,电影票房好了,才有1-2万块的红包。

就算是几位大导演,充其量片酬不过是5万上下,虽然有加红包,但比起许贯文他们这些导演来,却是差了不知道多少倍。

还有演员们,他们远远没有10年之后的那些电影明星那么幸福,他们的待遇可以比照TVB的电视明星们那样,除了苦比还是苦比。

一个公司里面,赚钱的只有老板,所有的员工和中高层职员都赚不到钱,特别还是在娱乐行业,你说这样的公司,怎么可能持久?

因此这两年时间里,邵氏不断的人才流失,去了嘉禾,去了新艺城,去了一些中小电影公司……反正就是不留在你邵氏。

而且时代在变化,观众们的口味也在变化。

邵氏一直维持了二三十年的电影模式,根本没有任何的创新,所以渐渐的被观众们抛弃了。

1980年,到现在的11月份为止,他们一共拍了28部电影上映,但赚钱的只有11部,整个儿算下来,居然只赚了200多万,已经进入了盈亏平衡点。

可想而知的是,到了1981年,随着新艺城和嘉禾不断的发力,宝禾、思源等等中小电影公司不断的创新努力,邵氏一定会比今年更差。

一旦邵氏陷入了亏损,那绝对是一个恶性循环,要不了三五年,恐怕邵氏就会直接完蛋。

这一点,殷俊看得清楚,邹纹怀也看得清楚,相信邵一夫自己也是看得清清楚楚。

最让殷俊费解的,是邵一夫的顽固和拒绝改变。

邵氏其实不是没有续命的机会的。

前世明明有好几次的机会,让邵氏可以发展起来,持续和嘉禾竞争,但邵一夫都毫不犹豫的放弃了。

第一个李晓龙,那就不用说了,邵一夫心中的痛。

但第二个的许贯文,却又是一样的,明明知道他是一个有才华能赚钱的导演,却因为分成问题不让步,许贯文一气之下带着几个弟弟去了嘉禾,从此帮嘉禾撑起了李晓龙离世过后的十来年时间。

有了前面两个教训,你以为邵一夫会注意了?会忏悔了?会反思了?

不。

没有。

第三个是王京。

这个一个人就能当五个导演来用的香江第一商业导演,本身就是邵氏出身的,他父亲还是邵一夫最倚重的助手王天霖。

王京连续几部戏都拍出了成绩,让邵氏大赚一笔,但就算是这样,邵一夫也没有答应王京的很正常的分成要求,还是采取了20万块一部电影、外加二三十万的大红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