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高额和程伟元搜集了那么多的资料,最后续写的四十回,不能算是完美,可也算一个勉强可以接受的版本了。

那种家道中兴的YY版本,为什么会流传下来,还被那么多人喜欢?

不就是古今中外的普通人们,都是一样的,期待着最好什么都是大圆满解决吗?

对此,殷俊只能说,你们真是想多了。

你别说是曹雪芹,就连金镛爷爷,不也搞了一个龙骑士出来吗?

你敢说这不是因为金镛一辈子爱夏梦而不得,所以故意这么来泄愤的?

好吧,话题扯远了。

为了让电视剧本合情合理,华夏电视台和一群红学家,不停的在讨论和编写剧本,陆陆续续的边拍边修改,从1983年开始编稿,到1986年才完全定稿完毕。

一个电视剧剧本,几十个红学大家,居然花了接近4年的时间才写完,这在后世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后世的电视剧剧本,由主要撰稿人把基调定下,三五个小作者就开始苦逼的填塞内容,三个月完成算正常的,快一点一个月完成也不是不可能,慢一点最多就是四五个月。

没办法,那就是一个时间便是金钱的时代,人人都急着赶紧上马,赶紧的拍戏赚钱,而忽略了许多剧本本身该有的因素。

后来电影电视剧的扑街,尤其是电影的扑街,大部分的原因就在于故事你都没有写好,再多的表演和特效,又有什么用呢?

《红楼梦》不一样,它的剧本用千锤百炼来形容都不为过。

这么好的剧本,再加上那些没有沾染世俗气息的演员们来出演,正好是再恰当不过。

但是呢,这也并不全部是好处。

《红楼梦》的大部分演员们,用“一出道即是巅峰”、“一部巅峰就完结了自己的演艺生涯”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

包括最出色的宝哥哥、林妹妹、宝钗等等,都是这样。

最后林妹妹还始终没有走出来,弄得早早的香消玉殒,真是让人感叹唏嘘万分。

也就是凤辣子的扮演者还算是日子不错,嫁了内地F4的张帼立,两口子电视剧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滋润无比。

……

在殷俊的一阵回忆感慨中,王福林已经开始说起了《红楼梦》的筹备工作,还有各种准备。

“我们预计在全国选拔年轻的演员们,也不仅限于专业学校毕业的,只要是有天赋,有能力的演员,我们都可以用来试一试。”王福林侃侃而谈着,“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最大限度的找到最适合《红楼梦》角色,这样演出来的话,肯定就能更加的传神。”

“要签合同吗?”殷俊忽然插嘴问道。

“合同?”王福林琢磨了一下,明白了过来,“当然要签工作合同的,我们很正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