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优势都是普通人不敢想的。

而且张庶宁还打听到,当初为了让张桓顺利考入复旦学堂,张家聘请的教书先生就有三位。

可以说是耳提面命,费尽了力气,才把张桓送进来。

这倒不是说张桓就真的不行,只是说如果他出生普通家庭,是绝难进入复旦学堂的。

张庶宁梳理这些之后,就忍不住向老爹提出了一个问题……从张家的角度来看,他们栽培后辈,努力向上,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十分励志。

可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又太不公平了。

他们读书条件远不如张桓,也聘请不起好几位名师……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连努力的方向都没有。

这事情公平吗?

张庶宁不知道,他很想让老爹给个结论。

这封信到了张希孟的手里,张希孟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竟然也只是一声长叹,有些沉默。

怎么说呢?

他也很难回答,如果连张家这种情况,也不能容忍接受,需要处置掉,那就树敌太多,非要天下大乱不可。

更何况治国也需要人才,类似出身的读书人,遍及朝野,数量非常大,不可能不用。

但是张庶宁也告诉老爹一件事,根据他的初步了解,张家子弟,几乎人人都进入学堂,普通百姓子弟的入学率,还不到五成。

而且去的还不是什么好学堂,根据张庶宁的介绍,那些学堂就是个识字班水平,几年下来,能会写自己名字,就算是不错了。

根本不可能成才。

信的最后,张庶宁提出了一个要命的问题,这种情况公平吗?

张希孟也很难以回答,以至于好几天,他都若有所思,意兴阑珊。

结果让朱元璋发现了端倪,老朱也在忙着写书,询问之下,张希孟只能把这封信交给了老朱。

朱元璋看过之后,也陷入了长久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