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小说也因为表现出中国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气质为官方所推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进行了大力推广。

如今时隔一年半时间,《李建国》下部隆重推出,却恰好赶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舆论大潮,本应该早就引爆的舆论硬生生被按到了11月之后才爆发。

不过,晚爆发也有晚爆发的好处,有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持,林为民在国内文学界的声望可谓举世无双。

携如此煊赫之势而来的《李建国》下部,如同王者降临,所向披靡。

刊载《李建国》下部的第10期《当代》在二十多天时间里狂销520万份,创下了《当代》创刊以来的销量纪录,这个数字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

毕竟以后林为民哪怕再写出新作,也没有诺贝尔文学奖的舆论加持了,而与销量相对应的是《李建国》下部在读者群体当中逆天的口碑效应。

小说发表之前,编辑也好、评论家也好,哪怕是很多读者都在担心按照《李建国》上部的故事和时间线,下部必然会脱离现实时间线,一个处理不好很容易将上部塑造的精彩故事毁于一旦。

但大家担心的事情并未发生,《李建国》下部的故事与上部一脉相承,无论是文风、故事走向还是内含的思想脉络与精神内核,上下两部作品达到了高度统一。

下部推演现实所涉及到的未来时间线也处理的合情合理,丝毫没有让读者产生违和感和让人难以接受的逻辑漏洞,一切就仿佛林为民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样,真实的让人有些不敢相信。

在《李建国》下部的创作上,林为民冒了巨大的风险,一旦失败很容易将上部积累的好口碑毁于一旦,反之亦然。

无论是人物和外部环境塑造塑造、情节设定、思想内涵,《李建国》下部都达到了一部经典小说应有的高度。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现在一整部《李建国》终于以完整的面目示人,真真正正的将这部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的全部面貌展现了出来。

《李建国》的巨大魅力来源之一是它所塑造的丰满而鲜活的、可以堪称为典型的艺术形象。

除此之外,当评论家和读者们阅读过后再度回首整部小说的内容,不难发现《李建国》的整体艺术基调是凝重而悲壮的,阅读过程中虽时有高兴与欣慰,但不免常常感叹人生和命运的变幻莫测和历史大势的沧桑与不仁,由此带给了读者们感动而沉重的审美感受。

但这就是真正的生活和命运,它无比丰富、复杂,让人难以捉摸。

整部小说看上去甚至是有些古朴与粗拙,但也因此处处透露着一部伟大作品的格调。因为它真实形象的还原了生活最本质的真实,这既显出了生活本身的丑陋,却也让生活具有了超越自身的丰富与魅力。

这是属于真实和生活的力量,也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必然应该具备的力量。

忙碌的10月份过去了,就像是预想的那样,林为民不是在接受采访/参加活动,就是在接受采访/参加活动的路上,不仅要应付国内的记者和媒体,还要应付国外的。

尤其是国外的记者和媒体,现在上头的领导们当他是张中国的对外名片用,为了大局出发,林为民也不能掉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