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些人很快就做出了决定,一定会把这件事情落实到位,绝不让自己和家族成为刘备的绊脚石,该怎么收税就怎么收税,税务问题上,他们一定遵守朝廷法规,绝不偷税漏税。

要说元从就是元从,政治觉悟也是相当的高。

而且该说不说,他们大部分人所拥有的田产数量其实也没有那么多,不说对度田事件全无感触吧,至少也不会觉得为了那么些土地缴纳一些税收会怎么影响到自己。

然后是以韩荣、牵招、程昱、贾诩等代表的地方性中小家族出身的人们。

他们的家族成员不算很多,家族田产也不算很多,但是根据刘备规定的土地分级缴税制度,恐怕会为此支出较多的税收。

有些家族实际控制的土地超过三万亩,接近五万亩,那需要缴纳的税收就相当之多了。

他们本人或许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族人未必如此,或许会对这个事情有一些敏感。

但是这些家族好就好在比较依赖于一个人的官职和权力,并不是那种很大规模的家族,高权力威望的个人可以主导整个家族的意志,个人发话,家族不敢不从。

他们也是倾向于支持刘备的意见,在这个问题上不想和刘备处在一个对立的局面上。

就算多缴纳一些税收,也不会损失太多,而且拿着家族在税收方面的支出和重要核心人物的仕途前景做比较,其实完全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比较的。

他们会略有损失,但不会很介意,支持的态度会压过反对的态度,整体呈现支持的局面。

另外一个群体就不好说了。

他们家大业大,且在跟随刘备之前就是有名的大家族,三五代人发展下来,家族多点开花,重点发展,各支有各支的任务,没有太过于核心的要害可抓。

所以这种家族就很不好对付,就很难由他们个人决定整个家族的意志,就算有人愿意支持,但是家族内部的反对者一样会有比较大的势力,且核心人物并不能乾纲独断。

比如曹操,比如夏侯渊和夏侯惇,还有荀攸。

尤其是曹氏,这三个典型家族里,曹操家族的产业数量是最多的,当年刘备起家,最开始给予房产支持的就是曹操,还是好几处房产,任由刘备挑选,实在是壕气万丈。

相对于房产,曹氏最多的肯定还是田产。

曹操大概说过,他们家族的族人们加在一起,在河南、豫州、兖州等地,三五十万亩土地打不住,平均一下,最富裕的几个族人的人均持有五万亩以上的土地。

这远远超出了刘备对一个正常家族可以拥有的土地规模的接受程度,而且因为曹氏的特殊情况,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不交税的。

夏侯氏比曹氏略有不如,但也不遑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