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官宦家庭,家族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绝对不是大负大跪的东汉草民,他的生活是有保障的,东汉草民与他的生活水平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正常情况下,他也不太能接触到底层。

那么这份情绪和这样的思考是如何诞生的呢?

刘备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之后有机会,他要单独召见诸葛亮,与他谈一谈,看看十九岁的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主义者。

西域篇诸葛亮也得到了满分。

而在扣分的辽州篇中,诸葛亮的回答中规中矩,侧重点在军事方面,而在农业方面,诸葛亮的看法和正常人一样,都不怎么看好辽东之地的农业潜力。

所以他认为朝廷开拓辽州的主要目的是军事,是为了防范诸如东部鲜卑、乌桓、高句丽等敌对势力的重新崛起,以确保幽州无虞,所以才出兵辽州、开拓辽州,并且将所有敌对势力全部扫平。

辽州属于幽州的屏障,应该和之后朝廷打算大力营建幽州有关系。

至于农业方面,诸葛亮认为辽州苦寒,地广人稀,发展农业的潜力不是很大,能承载的人口也不会很多,只要能维持在一定规模的生产条件之下保证辽州的稳定,那就足够了。

更多的投入是没有必要的。

扣分点就在这里。

阅卷官秉承刘备的开疆拓土思想,认为每一寸国土都很有必要,能开发就要尽力开发,不管是不是这样做,但是一定要这样说,这才是政治正确。

诸葛亮说更多的投入没有必要,这就是政治不正确,虽然其他地方写得很到位,但是最后的结论不对,所以,扣了十分。

对于这个理由,刘备思虑片刻,提笔否决,然后红笔朱批,把这十分还给了诸葛亮。

他说的对。

除非气候变迁,否则东北大地和更远一点的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一带确实没有进一步投资的必要。

东北平原的确有很强的农业潜力,但是必须要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得到正儿八经的发展。

第一,是全球气候温暖期。

第二,是工业时代的来临。

东北在某种意义上和青藏高原很相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蛮荒之地,但是这两块土地上却也曾经辉煌过、诞生过强大的地区性政权,且都出现在唐朝。

一个是盘踞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国,一个是发展自东北平原上的高句丽国,这两个国家都在那个气候相对温暖的时期发展壮大了,成为了同样辉煌的唐帝国的心腹之患。

极盛时期的高句丽国,拥有动员六十万军队的战争实力,唐帝国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才将它彻底消灭掉,可想而知,唐时期的东北平原上生活着比当前这个时候多出好几倍的人口。

原因无他,就是气候温暖,雨水充足,能长出更多的粮食,能养活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