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安排他们,进入本省学堂,担任教师等等,有些也能侥幸通过考试,直接进入衙门做事,只不过要从最低级的开始。

相比之下,只有最顶级的那些,通过考试,才能进入济民学堂,复旦学堂。

只要进入这两个学堂,基本上一只脚踏入了官场,就算不愿意迈进来,如张桓一般,前去经商,坐拥人脉,也是前途无量。

总而言之,立国十年的大明,虽然在教化上面的投入很惊人,但整个体系还很粗糙,顶尖儿的学堂太少,好的教师更少,各级学堂,良莠不齐,成材率也十分参差。

张庶宁回想自己的经历,他大约在七岁之前,就学完了蒙学和小学课程,随后读了一段时间中学课程。

然后就去参加了济民学堂的考试,很顺利通过考核……如果不是遇到了黄观,夏知凤几个天才到不行的家伙,张庶宁就是妥妥的学霸,神童。

毫无疑问的那种。

现在想想,真的是自己多厉害吗?

似乎也未必……毕竟自己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坐在老爹的书桌上。

很多教材就是老爹编撰的,多少人想得到老爹的指点而不可得,自己却是轻而易举,还有点听得厌烦了。

不算老爹,自己的母亲也是朝廷尚书,度支局提举,还有那些往来的人,随便拿出一个,谁不是名动天下的人物。

这么好的条件灌注在自己身上,侄儿张桓跟自己比,那才是天差地远呢!

张庶宁询问老爹,是否公平,其实更应该问问自己,公平吗?

你享受了那么好的一切,你又准备怎么做呢?

很早的时候,张庶宁就想当一名老师,后来他渐渐觉得,功名利禄对自己来说太容易了,几乎是唾手可得。

只有成全别人,造就更多人的成功,才是自己的快乐。

但是到了今天,张庶宁又有了新的感悟,或许不仅是自己的快乐,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这是我给你们准备的一百二十篇文章,你们必须读熟,其中关键的语句,我已经圈好了,必须背诵下来。一个字都不许错!”

“还有,这是三百道算学题目,必须吃透,刻在心里,不管怎么变幻,都要掌握!”

“再有,就是这一千条常识,也都给我背下来!”

……

张庶宁面对着五十几名夏河寨的学生,发出了自己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