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大臣们除了想办法救康熙回来和等康熙回来以外,再没有别的心思可活泛。

妄议朝政者,斩立决!

诅咒圣上者,斩立决!

散布谣言者,斩立决!

只有天祚身边的人知道,他从来都不会真的只是个简单的软包子,在关键时刻,他还是很扛得住事儿的。成大事者,要狠下心,是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要求。刚巧,天祚在保护自己所重视的人时,会自动开启这项本事。

四九城早就开始戒严,内紧外松,既要防外面的人趁乱起事,又要防着里面的人借机滋事,最怕的是那防不住的悠悠之口。

而天祚三条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严苛规定,是有着强大的武力为依托。

在明,九门提督是康熙最铁杆的人,也是康熙当年在学校的同学之一,从他能够和康熙做满全部的同窗时期,又能得康熙青睐,在那么多同学中脱颖而出,就知道这个简单的人物。最难得的是,这人有那么一股子愣气,除了康熙的话以外,他谁都不听。而康熙在离开前曾下密旨与他说,天祚的意志康熙的意志。

在暗,经过这些年康熙悉心调教的护龙卫探子营已经早就深入了全国,只是区区北京城的消息,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信手拈来。

就是托了这两股力量,京中才没有乱,消息也没有弄的人人皆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祚的本事也到了极限,朝臣越来越浮躁。议政王大臣会议里最拥有话语权的几位就都开始力荐天祚,召乌娜希公主回来。因为在他们看来,乌娜希是值得信赖的强大武力输出,虽然不想承认,但天祚这个哥哥确实还不如他孪生妹妹,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至于为不是常宁……

只能说,康熙不仅是在一开始就给天祚传来了消息,后来他还是把要是他有什么不测,就传位于天祚的消息稍微透露给了几个在京中信赖的人。

这几位肱骨之臣自然是视康熙的命令为一切的,所以,虽然他们很感动于天祚迟迟不肯松口,坚持相信康熙无事的情深,但他们心里其实已经开始在为天祚未来登基的事情做打算了。在他们看来,乌娜希再怎么说也就是个公主,和常宁的意义可不一样。谁也不敢冒险,万一常宁带兵回来不是为了解燃眉之急,而是,咳,这可不好说,毕竟诱惑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