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四和是太后身边的老人了,在慈宁宫伺候了十几年,他样貌生得好,人也谦和。太后很喜欢他,曾亲自教他诗文。

“这些都是你往日爱吃的,哀家这里不重那些规矩,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太后指了指桌上的菜,叫宋檀夹给皇帝。

皇帝拿起玉著,勉强吃了两口,道:“御前夏明义退了,邓云管着东厂的事,其他人总不趁手。母后这里的杨公公得用,不如调去御前,待调教好了新人,依旧将他送回来。”

太后顿了顿,道:“四和在哀家这里待的久了,规矩散漫些,怕是不好带到御前,哀家再选好的给你吧。”

皇帝没接话,只是放下玉著,让宋檀端茶来,“儿臣用好了,前头还有政务,就不在这里多停留了,母后慢用。”

皇帝走了,杨四和靠近太后,眉眼萦绕着几分忧愁。

太后拍拍他的手,“陛下心情不好,与你不相干。”

从步撵上下来,皇帝径自走进太极殿,殿里早布好了冰鉴,清凉宜人。皇帝从闷热的室外走到清凉的室内,烦闷之气先去了三分。

换过衣服,宋檀询问皇帝可要用饭,皇帝点了头,尚膳监立刻送来了吃食,几样凉拌菜,鲜嫩的莲子清炒虾仁,一碟槐花豆腐馅包子,鲜笋鸡汤,倒不是多珍稀的吃食,只是趁着时令,吃个鲜意儿。

皇帝情绪平复的很快,用饭的时候神态已经平静如常。

这个时候邓云走了进来,见皇帝在用饭,便等在一边。他大约听说了慈宁宫的事情,有心问问宋檀,宋檀摆摆手,没有说话。

皇帝用罢饭,对邓云道:“挑几个年轻机灵的内侍去慈宁宫伺候,要身家清白,相貌端正。”

邓云应是,“那杨公公?”

皇帝拿着布巾擦手,道:“先不管他。”

皇帝起身,往偏殿走了两步,又停住,吩咐邓云准备出宫。

皇帝经常出宫,这是前朝大臣不知道的。他甚至在杨花胡同有个琼台别院,偶尔晚归,便会在琼台别院暂住一日。

邓云即刻下去安排,随行的人除了伺候的邓云和宋檀,还有护卫皇帝安全的锦衣卫指挥使贺兰信。余下东厂和锦衣卫的高手只在暗中待命。

午后太阳不那么毒辣的时候,皇帝带着一干人等出宫了,他换上了石青云锦常服,一只羊脂玉簪挽起长发,半数如墨的长发倾泻在身后。在换上常服之后,皇帝身上不可直视的尊贵收敛了一些,俊美的面容显露出来,一双深沉的眼眸闪着几分漫不经心,气度从容而矜贵。

皇帝去了堆雪楼,这里是京城最有名的酒楼,京城中的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时常在此聚会。

汤固门下弟子三千,门生又有门生,姻亲又有姻亲,转相攀染,牵连之人成千上万,朝堂都空出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