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沐笑称是。

石归庭十分惊讶:“这比我预想的还要快,真是太好了。”

然后又给杨母针灸,杨林也不回避,站在一旁看他施针。有一次石归庭过来施针的时候,正巧碰见杨林,知道他是仁善堂的大夫,就跟他说过:“杨大夫不必回避,我这也没什么好藏私的。医者父母心,当初若是有人懂得这种治疗方法,杨夫人也就不必在c黄上躺上三年了。”所以从那以后他就没再回避。

石归庭对杨沐说:“令母这病,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慢慢来,急不得的。每天下地行走的时间要循序渐进,慢慢加长。重新学走路比婴儿学步更难,也要难受得多,恐怕你母亲要吃不少苦头。”

杨母在c黄上说:“这个我不怕,还有什么是比躺在c黄上不能动弹更痛苦的事?”

石归庭施完针,又细细交代了一些练习细节,这才回去。杨沐本想自己有空下厨,要留他吃饭,但又想今天是中秋节,谁家不要吃团圆饭呢,也就没有开口了。

这是这几年来杨沐过得最开心最轻松的一个中秋节了,压在心头的大石终于放了下来,生活马上就有了新的目标,他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干劲,仿佛这个世上任何事都能够办到。他甚至来了兴致,想办法给小侄儿做了一盏漂亮的花灯,这是好几年没做的事了。看着小杨昭提着灯笼在院子里绕着桂花树打转儿,几个大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杨沐想起小时和颜宁一起做灯笼游灯的情景来,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他抬头看着挂在桂花树稍上的一轮圆月,天气并不是十分晴朗,有薄薄的云彩飘过,但是并不能遮去明月的光华,有云彩的映衬,反而显得她更加明媚了。杨沐对着月亮,轻轻地在心里说:颜宁,你现在在做什么呢?我的新生活要开始了,生命真美好啊!

从那天起,杨母每天都要下地练习走路。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但是每天都在进步,到年底的时候,杨母已经能拄着拐杖走上一小段了。能自己下地,生活就基本能够自理了,光这一点,就给杨沐省了不知道多少事,这让杨母觉得自己不完全是儿子的负累了,心里那份高兴劲就别提了。

年末的时候,他们照例回杨村去过年。杨母的针灸已经停了,石归庭说现在只需要加强练习,不再需要针灸刺激穴位了,但还是需要继续推拿按摩,以促进经脉畅通,增强肌肉复原。

回到家,母子俩收拾了好几天,房子才有了人气。杨沐上街买了红纸、桃符、爆竹,鸡鸭鱼肉,蜜饯糖果,又在母亲的指点下做了许多糕点。除夕这天,杨沐将院子收拾得清清慡慡,在门头上换上新的桃符,自己写了对联和福字,用自制浆糊贴了,整个院子都透露出喜气洋洋的年味儿来。

这几日天气一直阴沉,北风吹得紧,杨沐都没敢让母亲出门,怕冻着。到了黄昏,天空中飘起了鹅毛大雪来,不多久,地面上就积了一层银白的薄雪。家家户户都点亮了油灯,爆竹此起彼伏响了起来,大家都准备吃年夜饭了。

杨沐收拾出了一大桌饭菜,祭完祖,到屋檐下给故去的祖宗和父亲烧纸钱。此时风已经住了,爆竹声也全都停住了,唯有雪片在簌簌地坠落。厨房的门开着,晕黄的灯光从门口泻出来,杨母坐在桌边,静静地看着杨沐的动作。

杨沐听见有人压抑着咳嗽,抬头看母亲:“娘,您在咳嗽?是不是着凉了?”

杨母摇了下头:“没有啊,我没咳嗽。”

“那我刚刚听见有人的咳嗽声。”他抬头四望了一下,院门外没人经过,地面上的新雪也没有踩过的痕迹。

“可能是听错了。烧好了就进来吃饭吧。”杨母在屋里说。

杨沐狐疑地再看了一下,迟疑地进屋了。“娘,您听,那声音又大了。”

这回杨母也听见了:“好像是猪圈那边传来的,你去看看。点个灯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