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沐握着母亲的手:“娘,这回咱们到了平城,以后肯定机会去寻那家水饺铺。”

杨母眼眶有些微红:“要是娘的腿没坏,还可以学着给你做饺子吃呢。”

杨沐安慰她:“我去学了做给娘吃。”

杨母给儿子一个笑脸:“嗯,好。”

母子俩随着船进了城,在吴家铺子后的码头停了下来。水乡的好处就在这里,码头众多,可以随处选择你想要停靠的地方。这码头并未在正街,而是设在铺子后头的背街,倒是方便装卸货物。铺子里的人早得了信,在码头候着了,接待的正是上回陪同杨沐一行人去菁州赶考的蒋管事。

蒋管事一见船靠近码头,便迎上来:“杨相公,你们可算到了。”

杨沐先将母亲的轮椅递上去:“蒋先生客气了,以后就唤我杨沐吧。”

蒋管事是极欣赏这位少年英才的,若不是因为家庭变故,他定然会高中做官,而不是流落至此与自己做同仁。听杨沐这么一说,便笑着说:“好,我就叫你杨沐了。你也别太见外,跟少爷们一起叫我蒋叔吧。”

杨沐从善如流:“好,蒋叔,以后就有劳你多照顾了。”

“有什么困难就开口,我一定竭尽全力。来,背你母亲上来吧。”蒋管事在前头引路。

杨沐背了母亲上岸,从一道小门进了院子。这院子有两进,前头铺面不计,后面分前院与后院,考虑到日后杨沐要在前面铺子做事,又要时刻照顾母亲,特意将他们母子安排在前院的西厢房里。杨家母子感激不尽,在西厢房安顿下来。前院中立着一棵大桂花树,长得蓊蓊郁郁,遮出了一大片阴凉,想必开花的时候景象是颇为可观的,只是现在还不到花期。这环境比想象中还好,母子俩十分满意。

蒋管事并不急着让他上工,给了他两天时间去陪母亲看病。第二日,杨沐便推着母亲去了杨林所在的仁善堂,一方面是为了看大夫,一方面也是为了看杨林。过年的时候杨林带着媳妇儿子回杨村了,也早知道杨沐要上平城做事,临走时嘱咐杨沐到了平城就去仁善堂找他。

杨沐推着母亲慢慢地在街上走,他知道往后自己忙起来之后,就很少有时间陪母亲出来走动了,所以趁现在陪母亲多走走多看看。平城并不算大,但是极整洁漂亮,母子二人一边走一边聊天。

“这县城与蓉乡就是不一样,又大又气派,还这么整齐干净。”杨母的兴致一直很高,看看这里,望望那里。

“是,这街市也很漂亮。”杨沐应着,心里微有些酸楚,要是母亲没有病,自己还能带着她去菁州、菡城甚至京城看看呢。

仁善堂在平城也算得上有些名气了,药铺的当家也就是杨林的师傅,姓万,祖上三代均行医,积下了仁善堂的家业,口碑也颇好。

杨沐一路寻过去,正逢杨林在铺子当值,一眼就看见他们了,高兴地迎出来:“婶子,铁蛋,你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