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便给杨茂林提了一个建议,不如也去贷一笔款,多买几台车,请几个司机,组成一个车队,做运输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长短途运输越来越繁荣,市场前景非常大。就连赵明月自己工厂里的原料和货物,也是需要请人来运输的,她不可能为了运输货物,养着一支车队,自己有一辆车运送一下本地的货物就已经足够了。

杨茂林觉得赵明月的建议很好,他本来就喜欢开车,要是能够做大,自己当老板,也算是一份事业了。于是杨茂林果然去贷了十万块钱的款,买了五台解放牌汽车,组成了一支货车队。

其实国家是到84年才明确私人购置汽车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在这之前,私人买车都不算是合法的,当然,大家各显其能,也有少数人拥有自己的车,比如杨茂林就是。84年过后,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分都是货车,因为国内的轿车生产数量极其有限,这曾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产物,在国家政策上是不允许的。后来放宽政策,轿车生产才放宽,买轿车的也还是少,毕竟对刚刚发展起步的中国人来说,生产工具要比生活工具更必需。杨茂林这支运输队,正是应时而生,赶上了最好的时机。

在买车的时候,杨茂林征询过赵明月的意见,买轿车还是货车,赵明月是有意想将他的公司往物流公司方面引导,便提议买货车。运输队只是一个开端,赵明月知道,只要坚持下去,以后就会发展成为一个物流公司。杨茂林也欣然接受了。

赵明月不让杨茂林在自己厂里做事,而是出主意让他贷款买车,这事让沈馥郁心中起了一些芥蒂。去年杨茂林跑长途出事的事她记忆犹新,她觉得,既然跑长途存在着危险,为什么还让他去跑,这不是把他往火坑里推吗?赵明月厂子里也是大量需要人力,请外人也是请,请亲戚难道不是请?亲戚去帮忙,难道不好,总不会坑她吧,真是搞不懂赵明月的想法,明显是防着自家人吧。

赵明月多会察颜观色,揣摩人心啊,她跟沈旭跃说:“大姐心里埋怨我了,怪我不让姐夫在咱家厂里干活。”

沈旭跃安慰她说:“其实你的考量也对,姐夫来厂里干活,咱们就成了雇佣关系和上下级关系了,牵涉到利益,就容易伤感情。”

赵明月叹息地说:“我这样干,也还是伤到感情了,她以为我不想分给他们好处呢,唉!”

沈旭跃说:“没事,时间长点,大姐就会理解的。自己做老板总比给人打工强啊。”

事已至此,赵明月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赵明月说:“旭跃,我有个想法。”

“什么?”

赵明月说:“我想把公司的股份分一部分出去给家里人,毕竟当初创业的时候,他们也帮过不少忙。大哥和大嫂在单位上班,收入有限,我三哥两口子也都是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虽然不缺钱花,但是要说多宽裕也不可能。我们赚钱,就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一点,让家人也过得好一点。我不想谁缺钱花就来找我们借钱,这样会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影响大家的感情,我给他们每年都固定一笔分红,这笔钱就随便他们自己花费,至于怎么花,够不够,这些我们就不管了,实在再缺钱,可以来跟我们借,打借条。但是有一点要求,股份给出去,我不想他们来参与公司的经营和运作,只管拿钱就好。”家族企业最容易养蛀虫,还碍于情面不能说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沈旭跃也想过很多回,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手头渐渐有钱了,欲望也就多了,人心也变得复杂浮躁起来,不似以前那么淳朴了。他们家现在确实是一群亲戚中最富有的,而父母兄弟也都还跟以前一样,拿着工资,生活不上不下,与他们家比起来,就差很远了,这种差距肯定会导致大家心理不平衡。既然赵明月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了,那正好,两口子想到一块去了,于是便一起合计。

赵明月提出给两边的五个兄姐每人百分之二的公司红利,父母那边就不给股份了,直接给钱,省得以后分不清楚,明明是自己的东西,到时候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还要闹得来分家产。这百分之二看起来不多,但公司如果一年有一百万的红利,那就是两万块钱,八十年代的两万块钱,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了。赵明月想得更远,将来等自己公司盈利到千万上亿,百分之二的股份那也是一笔数额非常大的分红了。

这钱全都是赵明月赚的,她说这么分配,沈旭跃自然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行,你说了算。”

“嗯,到时候我们还得开一个家庭会议。今年年底,我想回老家一趟,把这个事跟家里人说一声,你跟我一起回去吧,带着亮亮一起回去。”赵明月说,有几年没有回家了,母亲的阑尾炎是去年才犯的,送医就诊很及时,做了手术,现在已经无碍了,自己一直忙,还没来得及回去探望呢,想起这点赵明月就觉得愧疚。

“好,都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