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川最近在看师父留下来的菜谱,那本菜谱是孙佑宸的祖父留下来的,里面记录了上百道菜谱,其中大部分是祖父写的,后来孙伯英也补充了一部分,不过显然没有写完。奚川曾经听师父说过要做一本完整的小雅园菜谱,这里辑录的菜大部分都是奚川见过并做过的,也有部分他没见过,比如熊掌、象鼻之类的烹饪方式,这种山珍目前已经不可得了,应当是建国前孙佑宸的曾祖父做过,祖父记录下来的,虽然奚川应该是用不到,但对他来说确实是一种见识。

菜谱已经很旧了,起码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纸质也发黄发脆,有些墨迹也开始晕染开来,有些模糊了。奚川怕翻坏了,便一边看一边重新抄录了一遍,方便自己以后好好琢磨研究,而且他还打算将这本菜谱补齐,以完成师祖和师父的遗愿。

孙佑宸则在研究奚川给他的笔记,奚川的学厨笔记做得非常详细,对新手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所以他没事就在看笔记本上的内容,并默默地记在心里,一有机会,就加以实操运用。如他自己所料的那样,他在做菜上确实也是有点天赋的,不出一个礼拜,他不用奚川逐步指点,就能做得出一桌简单的家常菜了,当然,需要看着菜谱来。味道也还过得去,能够得到奚川的点头认可,这是孙佑宸学做菜的一大动力。

第23章 网红效应

串串店的生意算是稳定了下来, 夏天是夜市生意的高峰, 店里的流水差不多能够维持平均日收一千八左右的水平, 这个流水收入能够保证小店赚钱,只是赚多赚少,就要看奚川和孙佑宸的经营水平了。

怎样才能让利润最大化, 这是奚川和孙佑宸都需要学习并掌握的,这也是经营一家餐馆的关键所在。开源节流,这是最起码的, 但是不能在食材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只能尽量减少浪费,最关键的是提高人均消费额, 刚开店,短期内价格不能变动, 那么就只能尽量诱导顾客消费利润高的菜,需要服务员在点菜的时候多推荐这几道菜, 更需要奚川在配置食材的时候花费更多的心思,让顾客觉得好吃,才不会觉得点了亏。

和奚川算账商量策略的时候, 孙佑宸第一次深刻领会到了斤斤计较这个词语, 做生意,真的就是斤斤计较,这里抠几毛、那里抠一块,这样才能抠出更多的利润来。孙佑宸暂时没有想过自己赚钱还债、赚学费之类的,他的想法很简单, 就是不能让奚川比上班赚得少,否则就真是太对不起他了。

这段时间孙佑宸特别忙,除了做服务员、给奚川打下手、学做菜,还要跟奚媛学视频制作,因为过完暑假,奚媛就要去广州了,虽然奚媛表示她可以继续帮忙打理微博,视频也可以发给她来剪辑,但是视频拍摄必须得孙佑宸来,而且孙佑宸觉得自己学会剪辑也非常重要,毕竟这是他和奚川的店,不能总麻烦奚媛。

奚川发现孙佑宸比自己还忙,连中午午睡时间都缩短成了一个小时,不由得有些心疼他,但是他似乎也帮不上太多的忙,他对视频剪辑这些东西兴趣不大,也没耐性去弄那个,所以只能尽量自己多干点活,让孙佑宸少干一点,每天做菜的时候多花点心思,做点好吃又营养的菜让孙佑宸多吃点,免得他累瘦了。

孙佑宸当然能感受到奚川无声的关怀,便会默默地为奚川做一些小事,比如为他准备好干净的毛巾,泡一壶清茶,切西瓜时留出最好最大的一块给他,等等。孙佑宸很享受这种互相默默关怀的感觉,不用多说什么,心里总是甜丝丝的。

忙碌归忙碌,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孙佑宸的菜做得越来越好,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微博的粉丝也越来越多,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粉丝量就已经超过十万,并且每天还在以成百上千的数量上涨。

奚媛决定在自己回广州上学去之前把串串店的地址公布出来,奚川总觉得网络的东西有点不靠谱,担心会带来一些负面情况。奚媛跟她哥解释:“没有关系的,网友来自全国各地,就算想来吃也未必来得了,这是一个长久的宣传计划,以后他们来蓉城玩,可能就会想到来我们家吃串串,虽然这些客人不会太多,但时间一长,也是一种客源。”

奚川想了想觉得也对,自己恐怕也没那么大的魅力让人特意跑到这里来看他。于是奚媛在八月下旬的时候公布了串串店的地址。这个时候离开学已经很近了,孙佑宸也接到了录取通知书,不过新生上学晚一点,要到9月8日才报到,所以还能在店里干上半个多月。奚媛则还有一个礼拜就要去广州了,当务之急就是招服务员,到时候奚媛一走、孙佑宸一上学,店里就剩下奚川一个光杆司令了。所以他们在店门口贴上了招聘启事,希望能够在九月之前将服务员招好。

串串店地址在微博上公布出来之后,很多粉丝都嚷嚷着要去蓉城吃串串看帅哥,不过基本也只是嚷嚷而已,不会有谁特意为了看奚川跑一趟蓉城。

不过刻意来的没有,顺道的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当天傍晚,天还没有黑,他们正在店里做准备,这时来了两位女客人,奚媛赶紧拉开玻璃门:“欢迎光临,吃串串吗?请问几位?”

客人是两个年轻女孩,一个留着俏皮的短发,长得十分洋气,另一个长相普通一些,梳了马尾,短发女孩笑容娇俏可人:“请问你们家是微博上那个‘川食汇’吗?”

“对呀,就是我们。你们是网友吗?”奚媛惊讶地说,今天才公布地址,这么快就有人找上门来了,这效果真是惊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