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顿年夜饭吃得和和美美,顾予任觉得心满意足。吃完饭,按照北方的传统,又开始守夜包饺子,顾予任拿出一枚金币放在一个饺子里,说谁吃到这枚金币,谁就是福气最大的人。结果这枚金币被袁爸吃到了,所有人都很高兴,袁爸吃到金币,袁渊母子便像吃了定心丸,这是一个好兆头,袁爸肯定又能平平安安地度过新的一年。

过完元宵节,袁渊陪着父母去医院做了一次全身检查,大毛病都没有,他安心地将父母送回了老家。开春了,他该工作了。袁渊从家里直接去了安徽,在歙县租房子住了下来,《传承》这个剧本,以徽州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木雕大师传奇的一生。

袁渊每天都在徽州古城的大街小巷里探访,找寻着徽州的渊源和历史,又拜访了当地一位木雕大师,跟着他学习木雕。徜徉在古城古村落中,目睹着这座群山环绕的古城在春风的吹拂下慢慢地莹润起来,鲜活起来,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除了学木雕,又去研究砖雕和石雕,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筑最大的风格。袁渊把收集到的资料和故事挑拣筛选,一点点揉碎到剧本中去,眼看着故事一点点丰满鲜活起来,他觉得颇有成就感。

袁渊在歙县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他将周围的村镇都走访了好多遍,也拜访了不少手工艺人,简直有点乐不思蜀。顾予任打电话问他:“师兄,你都去了这么久了,打算什么时候回来?”

袁渊说:“我的稿子写得差不多了,给你看看吧。”

顾予任说:“那行,发过来吧。”

《传承》讲述的是一个艺痴的故事,民国初,7岁的主人公汪芃跟随辞官的父亲回到故乡徽州,酷爱画画的他迷上了老家门楼上栩栩如生的木雕,不顾家人反对,拜雕花艺人为师,学习木匠。由于他聪颖有悟性,将文人审美植入木雕,自成流派,成了远近闻名的木雕艺人,但却一直不受书香门第的族人和家人理解。

抗战时期,徽州在*的奋力反抗下有幸避于战火,但是汪家却不行落入了日寇占领之下,汪芃被掳去为日寇修复一个在战火中被部分损毁的明代大师雕刻的沉香木作品。日方以汪氏一村人性命要挟,心情极其复杂的汪芃挣扎万分,为了大家的安全,也怀着对前人和艺术的尊重,修复了这个作品,身负民族大义的他不能原谅自己的行为,用刻刀切断了自己的右手食指。

因为这件事,汪芃更不为族人理解与接受。他从此深居简出,残疾依旧浇不灭对艺术的热爱,他以残缺的右手再次拿上刻刀,在他的小屋里不断地雕琢着他热爱的木雕。抗战胜利之后,汪芃被冠上汉奸的骂名,尤其不能被妻儿理解。

三年大旱时期,家中唯一拥有生活技能的汪芃凭借在木雕厂的工作勉强养活着一家人。然而文|革期间,汪芃几被□□致死,他亲眼目睹心爱的木雕作品被红小兵们付之一炬,他只能悄悄保留下了一块小叶紫檀龙形把件。

文|革之后,已经八十七岁高龄的汪芃应邀去参加一次雕刻展,在一个玻璃柜前,他看见了自己当年修复的那尊沉香木作品。

顾予任连夜看完剧本,半夜两点给袁渊打电话:“师兄,成了,可以拍了。”

第三十一章 亲了

袁渊听到这句话,心头一宽:“这就行了?”

“我看差不多了,我先去找导演,看看导演还有什么要求。对了,你也赶紧回来了吧,还没野够?”顾予任接下来就催人回去了。

袁渊在这边待着觉得挺好的,还有点不想回去,便说:“我先不回去,还在这边学木雕,到时候给你雕个礼物。”

“真的假的,你一个多月就能学会木雕了?”顾予任有些不相信。

袁渊嘿嘿笑:“我雕个粗放型的总可以的。”

顾予任说到正事:“师兄,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主角要什么演员才能演?”

这个故事主要说了汪芃的一生,从七岁到八十岁,一个演员肯定演不来,袁渊想了想说:“小时候肯定需要一个,成年后你来演我觉得就可以,至于老年还需不需要再换一个演员,那就看导演的意思了。”

顾予任说:“你觉得我演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