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谢, 小越不错, 还记得给家里寄东西回来。比我家的那个好多了。”朱大姐家里有两儿一女, 比韩家多一个女儿。

她家现在去下乡的也是小儿子,女儿明年也应该会去。

儿子下乡两三年, 一般都是一个月一封信, 从没有给家里寄过东西。

她想到自家那好吃懒做的儿子,摇摇头,每个月自己挣的那点都不够吃,需要她和丈夫补贴他, 那还有多余的物资给家里寄, 估计就是一把干菜都寄不回来。

“呵呵,哪强了,寄回来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估计都是一些不值钱的物件。”

韩母不太在意,农村苦巴巴的,能寄来什么。

“韩妈妈, 你不能这么说。虽然物件不值钱, 但多少是孩子的心意。

小越那孩子一直身子骨弱,能从嘴缝里省下来一点寄回来, 那是孩子的孝心也是他对你们的思念挂念。

什么值不值钱,这话你不该说。

要我说啊,你家小越真不错, 从他下乡以后, 每个月至少给家里寄一封信。

也不问家里要钱要物, 多好啊。

小越去的是东北,一年做事的时间不多,分到的粮食也相对较少。

他们那里的农作物是一年一季,可不能和江南地区比,一年累死累活干到死得到的工分能换上足够的粮食,吃上一整年都是不错的啦。

江南,两湖的水稻是一年两熟,一样的工分,分到的粮食和钱都不一样。

跟那些地方比,东北也就比某些更穷的地方稍稍好一点点。

那孩子不问你们要钱要物,还一每个月给家里学信,那也是需要花钱的,信封,邮票也是需要钱的呀。

韩妈妈我看你是没有见过别人家的孩子下乡怎么让家里补贴的。”

朱大姐早就觉得韩君越的妈妈有些过分,都是住隔壁,有些时候隔壁的动静稍稍大一些,她也是知道的。

这家人怎么说乡下的小越的,她听见过好几次,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小越那孩子多好啊,虽然瘦弱一些,但那孩子性子好,是个实心眼。没有别的孩子的那些花花肠子。

可隔壁的还不满意,真是不知道惜福。

“你说的太夸张了,照你这么说,我都成了压榨儿子的地主老财。我也就是谦虚谦虚,随口一说。”

韩母不愿意继续在弄堂内和隔壁姓朱的闲扯,周围围着的人越来越多。都堵在这儿听,烦躁。

“哎,韩妈妈别走啊,看看你家小越给寄来了什么土特产。”

又来了一位弄堂内的邻居起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