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好的版式报府会连夜派人送至工业城,工业城拿到版式之后,全面翻印,这才有了长安日报如此天量。 进入内府之后,薛元超让府里的管事准备好茶,依照秦怀道宣布的制度和要求,他长安日报已经率先取消了下人,无论是这里的撰书、工人还是管事,都是平等之辈。 见到此状,赵文书颇为亲切,这和秦家庄以及工业城的风气相仿,人与人之间没有官员品级、身份贵贱,只要来了就是秦家人。 “薛报郎虽入朝侍君不久,竟有陛下之风骨,让赵某敬佩,”他端起桌上的茶品了一口后,细细在口中回味,这不正是陛下炒出来的上好茶叶吗?想不到报府竟然也有,惊奇之余,他把自己的合作意向向薛元超提及:“实不相瞒,如今工业城重启的计划,已经完全实现,按照陛下对整个工业城的规划,接下来我即将进入 :大汉可兴 “四到六倍?”听到这个数量,薛元超心中大喜。 按照现有的量,他才将三道之地勉强发行,如若增加四到六倍,他有十足的信心,将大汉十道以及吐蕃、东南亚、北方等地全部送至,虽然量仍有不足,但已实现遍及整个大汉。 “好,赵总管果然是陛下的左膀右臂,但是这印刷数量的增加,就足以让整个大汉看到长安日报,有此助力,大汉何愁不安?” 赵文书见薛元超如此支持,心中欢喜,他提醒道:“不过我听闻长安日报在各地发行目前都未收取银钱,如此巨量,国事部是否会提供相应银两支持报府?” 薛元超笑道:“总管有心了,陛下早就有言,长安日报发行满三十日,便开始实施收费,价格嘛也不贵,三文钱一张,目前以长安日报二十万之量,每日可以产出银钱六百两,若是计算全年的话,可入银钱一百八十万两有余,扣除各项成本,依旧有近二十万银钱的盈余。” 停顿一番,他又补充道:“按照总管所言翻上五倍,那每年报府的盈余,可就超过百万两了,当然,盈余之数还需长安日报全部销出,若是销量不足,余下的报纸烂在手里,出现亏空也不是不可能。” 听到薛元超的解释,赵文书才放下心来。 长安日报已成趋势,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认字的都会买来阅读,哪怕是不认字的百姓,也会买上几张收藏或是用作别处,这些报纸拿来晒谷晾鱼颇有奇效,亦有不少人争相效仿。 再加上大汉已经吸纳周边番邦,人口已然过亿,区区百万之量想要卖出轻而易举。 接下来,他便将自己的第二件事说与薛元超听。 “薛报郎亦知,工业城扩建,无论是房屋兴建,还是干活的工人,都需要同等数量的增加,以往陛下在的时候,这些人都是陛下带回的穷苦人家,还有高薪水吸引过来定居的附近农人,若是同时扩建,在下可没这么大的本事招来这么多人。” “长安日报既然已经遍及长安及三座道府,在下想请薛报郎在报纸上独开一刊,专门用于发布工业城招募农工的消息,以三座道府之力支持工业城,以最快速度扩建。” “招募农工?” 听到这四个字,薛元超脑中有道灵光一闪而过。 “赵总管,您的要求在下必然全力满足,不过这招募农工此类的消息,在下以为不妥。” 赵文书:“嗯?” 他有些意外看向薛元超,不知这位白衣少年郎在想些什么。 薛元超也没卖关子,他直说道:“若只是招募农工并许以高额薪水,可能会吸附附近农人前来,只不过河东道、山南道和京畿道三地之民相距较远,只是利诱未必能吸引到足够的人前来。” 此话虽是少年郎口中说出,但在赵文书听来不无道理。 人人平等,少年郎亦可为他师,赵文书拱手向他请教:“不知薛报郎有何高见?” 薛元超道:“其实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经验丰富的匠人,所求之事无非是生活幸福美满,顿顿有肉吃,年年有衣穿,区区金钱不足以让他们背井离乡,在下拙见,应派几名撰书深入工业城和秦家庄内部,将从两地之中挑出变化最大之人,提炼其身上之优势,结合工业城与秦家庄蓬勃发展的大背景,再辅以陛下未插手时此地人们食不果腹生活之对比,将工业城营造成未来发展空间不可限量的美好家园,如此这番,方能带来大量人手。” 听到薛元超高论,赵文书连连惊叹。 “不愧是当朝探花郎,当初陛下下旨要你这当朝探花郎来办什么长安日报之时,我是不理解的,直到今天我才发现,薛报郎的身上竟有陛下之风采!” 薛元超忙低声道:“可不敢与陛下相提并论。” 见他作此态,赵文书大笑道:“薛报郎放心,陛下所说人人平等并非虚言,既然薛报郎有陛下风采,陛下高兴还来不及呢,不会因此怪罪加身,再跟陛下一段时日,你就会知道了。” 被赵文书说破心思,薛元超此刻才意识到自己行有差错,确实,既然是人人平等,与陛下相提并论又如妨?陛下就算是整座天下的天子,与普通百姓又有什么区别? 他想建立的世界,是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世界啊。 “多谢总管提点,在下必将铭记于心。” 赵文书看向此郎,心有唏嘘。 到底是十八岁的少年郎,进退有据,得之可喜,失之不悲,入可于一府之地,注视整个大汉,出可白衣纵马,天下任君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