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好路线后,秦怀道开始着手准备相应事宜,时不时还得指点刘弘基治理地方,每天忙得天昏地暗,好在兵马训练,兵器打造不用操心,不然累死。 两个月后,一大批刘弘基写信叫来的知交好友、门生故吏从大唐辞官挂印而来,经验丰富,才学不凡,有了这批人参与,吐蕃治理走上正轨。 又十天后,大军开拔,沿河而行,除了少数高层,谁也不知道去哪儿。 浩浩荡荡,动如徐林。 :魏王入长安 甘露殿。 李二紧紧地坐着,一动不动,宛如雕塑。 御案上摆放着一沓突厥战报,兵部和暗卫费劲心思收集过来的,已经被翻烂,上面每一个字都刻在李二脑海中,无法挥去。 短短几个月就再次灭亡吐蕃,收编三十万兵马,这份功勋让人嫉妒,羡慕,李二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秦怀道是如何做到的,战报上并没有战斗细节,但禄东赞负责三人脑袋做不得假。 “算算时间,该西征突厥了吧?” 李二忽然轻声呢喃,长叹一口气,可惜再大的功勋都不是自己的,朝廷已经无人可用,大批能臣干吏、血性武将接到房玄龄和刘弘基书信,辞官而去,不准的直接挂印离开,就连没接到书信的也到处打听,跟着走了。 留下的不是老迈,就是混日子的庸才,只会影响朝廷治理地方。 这是一种风向,代表天下读书人对朝廷的失望和不认可。 没有读书人支持,朝廷形同虚设,天子也真成孤家寡人,这圣上当的还有什么意思?李二脸色发苦,又好一阵久久不语。 一阵细微的脚步声传来:“圣上,魏王到了!” 李二瞥了进来的内侍一眼,打起精神来:“宣!” 没多久,魏王匆匆进来,自从离开长安去封地后,魏王李泰 :李恪向西 甘露殿。 李二打量着李泰,目光锐利,放佛能看透一切,心中却满是悲苦,失望,漠然说道“朕累了,退下吧!”。 “遵旨!” 李泰不甘心地应了一句,起身后行礼,缓缓退出大殿,匆匆而行。 出了宫城是皇城,文武百官公干的地方,李泰避嫌,没有去任何衙门,直接离开皇城,回了自己原来的王府。 王府书房内却有不少人在等候,见李泰过来,纷纷起身相迎,行礼。 李泰没有托大,一一还礼,在主位上坐下,一人就迫不及待地问道:“魏王,应答如何?圣上可有立储之意?” 所有人紧紧盯着魏王,一眨不眨,神情严肃。 李泰漠然摇头,目光阴冷。 刚才说话之人脸色微变,想了想,继续说道:“如此一来,就只能行使第二方案,诸位以为如何?”说着看向在场众人。 众人纷纷点头,气氛诡异。 很快,大家再次看向李泰,齐声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请魏王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