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闻舟一顿。

费渡一度模糊的记忆,停不下来的咳嗽,奇怪的应激反应,地下室前紧绷的身体……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可是那天费渡到底也什么都没说,又给他混过去了。

那一段曾经被他遗忘的记忆里究竟发生过什么?

这么长时间的软磨硬泡,骆闻舟觉得自己每天都忙着把费渡罩在身上的画皮往下撕,撕完一张又一张,跟俄罗斯套娃似的,直到这时,他终于觉得自己距离最后的核心只差薄如蝉翼的那么一层了——

这时,骆闻舟电话响了,他低头一看来电显示是“小武”,赶紧清扫了万千思绪,接起来。

“老大,”小武在那边压低声音说,“我们找到他们当做据点的仓库了,这些人警惕性很高,杨欣又认识我们,一直不敢靠太近,兄弟们都在这埋伏一天了,正好现在外面人少,准备马上实施逮捕。”

“嗯,”骆闻舟点点头,“小心。”

“除了杨欣,”还有一个人,小武用头颈夹着电话,手里举着望远镜,对骆闻舟说,“好像是你们说的那个朱凤,就是男人被精神病捅死的那个女的,傍晚七点左右,跟另一拨人来的。”

骆闻舟深深地皱起眉,想起费渡临走时匆忙对他说过的话——

画册计划归纳整理犯罪心理特征,没有必要把无行为能力人冲动杀人也列入研究计划中,范思远又说过,他只做过六起案子……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这起精神病杀人案,根本不是范思远当年列入画册计划的案件之一?而是某个人偷偷把它混进来的,之后以模仿犯的手法,模仿范思远的“私刑处决”,杀了那个精神病凶手。

这样一来,范思远失踪后,这起案件自然而然会被栽在他头上,不会引人注意!

可是这里面有些问题:首先,必须确保范思远死亡或者失踪,否则一旦他被逮捕,他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很快就能审出来,到时候非但不能达到“掩人耳目”的效果,反而会吸引别人的注意——这倒是容易解释,范思远杀人后潜逃,虽然没有正式发布通缉令,也是潜在的通缉犯之一,通缉犯是“那些人”的收藏品,范思远这样坏出了专业的人物更应该是“收藏品”中的极品,够得上放进玻璃罩子里的级别,所以应该是很快就被保护起来了,那个内鬼知道他绝不会落在警察手里。

但是,为什么要费尽心机地杀一个精神病人?

“收到,”骆闻舟对小武说,“朱凤是重要证人,一定抓活的回来。”

小武挂上电话,冲旁边的同事打了个手势,借着夜色掩映,狙击手迅速到位,特警训练有素地从三面逼近仓库,刑警们分头把外围和附近的无关人士疏散,一触即发。

突然,仓库里走出了一个男人,大约是守夜巡逻的,太敏锐了,一步刚迈出来,立刻嗅出了空气中味道不对,不远处的一个特警反应极快,一颗麻醉子弹“咻”地飞了出去,不偏不倚地击中了那人,男人立刻往后倒去,倒下去的一瞬间,他伸长的胳膊拨动了什么,尖锐的警报器声顿时“叽嘹”乱叫起来,仓库里的灯全亮了!

“直接冲进去!堵住后门!”

“快快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