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董卓的消息汇报,刘备得知当前的西域和光和年间东汉政府被迫退出西域治理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当年东汉拼着老命赶跑了匈奴人之后,自己也奄奄一息,无力继续掌控西域,当时是鲜卑人接替了匈奴人的生态位,在西域搞东搞西,把汉帝国搞得实在无法在西域推动政令,后面凉州之乱爆发,汉帝国就彻底没有了经营西域的可能。

但是再往后,刘备大展神威,把鲜卑人打的七零八落损失惨重,基本上都死在了战争之中,侥幸活下来的一批不敢久留,全都跑走了,实力大损的情况下,也无法对西域诸国保持足够的影响力。

所以该说不说,刘备在建安年间打完北伐之战以后一直到如今,几乎西域诸国都处在一个各自独立发展的黄金时代,没有什么大势力对他们进行干预,他们得以自己做主,各自处理各自的事情,颇有点欣欣向荣的感觉。

同时,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西域诸国因为没有了压制者,旧秩序崩溃,就有一些体量比较大的国家试图自己做那个规则制定者,从而抛弃了曾经东汉帝国创造的秩序,用兵征战,想要自己做西域的主宰者。

反正这一阶段是西域各自独立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彼此之间多出了很多军事征伐的战乱时代,一些国力衰弱的小国就在这期间被灭掉了。

到现在为止,西域还存在的国度自然是不少的,相对比较大一些的国家则有蒲类国、鄯善国、龟兹国、于阗国、乌孙国等等,其余一些小国还是有很多分布于广袤的西域大地之上,各自为政,各有各的精彩。

不过在汉帝国没有返回西域而鲜卑势力又被赶跑的情况下,西域大地上也就是这几个大国在称霸王,一段时间以来,他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没有老虎的情况,并且似乎已经认为不会再有老虎重新回来震慑他们了。

不过有些国家还是比较明智的,比如距离汉帝国更加近一些的蒲类国和鄯善国,这两个国家算是西域的大国,距离汉帝国敦煌郡边境比较近,所以当初刘备开启西域经商计划的时候,就是以这两国作为目标的。

因为当时缺少实力,刘备没想着立刻重返西域,就打算把自己的货卖到蒲类国和鄯善国,再让这两个国家充当二道贩子,把更多的货卖到西域的其他国家,赚一笔转运费,而凉州也能因此赚一笔钱,补贴一些军费。

这些年来,凉州贩卖到这两个国家的货物主要是食盐、漆器和瓷器还有丝绸之类的东西,铁器刘备没让卖,因此少了一些进项,但是具体来说,赚得还是挺多的。

这门生意原先是属于刘备个人管控的,后面等刘备到了中央,就把这个生意交给了少府。

再然后甄俨调任户部尚书之后,刘备就把这个对外贸易的事情交给了户部管理,赚取的钱财除了食盐和蜀锦之外,其他的都归入国库,算是泾渭分明。

也因为和汉帝国始终有商贸往来,所以鄯善国和蒲类国对汉帝国的状况比较了解。

他们知道汉帝国在凉州出了一个天降猛男,在凉州把鲜卑人、羌人都给干的服服帖帖的,很能打,所以他们对刘备都有些畏惧,哪怕听说汉帝国国势不稳,也没敢造次。

后面刘备去了雒阳,没再返回凉州,蒲类国和鄯善国得知的相关消息就有点滞后了,一直到刘备登基称帝一年以后,贞观二年的时候,这两国领导层才先后得知汉帝国换了皇帝的消息,得知刘备做了皇帝。

然后这两国就知道了汉帝国一定会重返西域的消息,遂准备遣使去敦煌郡打听一下消息,要是消息可靠的话,就赶快去雒阳抱大腿,争取第一批次抱上刘备的大腿,成为刘备最早的狗腿子,换个不错的第一印象,也方便日后开展工作。

但是没等他们派遣官方使者,汉帝国的官方使者就来了。

董卓被刘备派来出差,搞清楚状况之后,准备第一步先把蒲类国和鄯善国的“主权”收回来,让他们协助自己完成任务,于是就往这两国派遣使者,让他们各自派人来敦煌郡拜见他董大鸿胪,他有要事要和这两国商量。

尽管在刘备面前,董卓已经是服服帖帖不敢造次了,但是身为汉人的身份还是让他在面对西域诸国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出现了高人一等的心态,哪怕对方是王,而他是个臣子,但是他依然认为自己可以号令这两国的王,让他们主动派人前来拜见,以示对汉帝国的臣服。

认真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汉帝国的官员在西域本来就该是太上皇的身份,董卓曾做过戍己校尉,多少了解一些西域的事情,而蒲类国和鄯善国也正好了解一点刘备这个新皇帝充沛的武德,所以面对董卓的号召,有所感悟的两国不敢怠慢。

贞观二年年底,蒲类国王特使和鄯善国王特使分别派人抵达敦煌郡,拜见董卓,并且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对汉帝国的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