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优秀的孩子如果留在中原,留在第三帝国,那么只能成为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宗王。

他费了那么大功夫、投入那么大的资源培养这孩子,目的不是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个什么都不用做就是最好的作为的宗王。

他是对孩子们有所期待的。

此前他就考虑过西周的分封模式,认真的思考了分封模式的优劣之处,考虑到分封模式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物资投入才能使得分封诸国站稳脚跟,对于母国的要求很大,对敌人的要求也比较苛刻,要求敌人不能太强。

且海外分封还有诸多不可控因素,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当年周人用好几代人的功夫才站稳脚跟,而当下,刘备和第三帝国可能没有好几代人的功夫去从容地让分封诸侯国去站稳脚跟了,他们可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要站稳脚跟。

这要求就太高了。

不过事在人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很强的,如果能摸索出足够可靠的交通路线,把交通路线打通,至少在汉帝国周边实行分封政策是可以考量的。

他这个二儿子,有那么优秀的才能,留在中原当一个宗王,简直是暴殄天物。

他的儿子不说,第三帝国能提供给人才们的上升途径也是有限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教育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汉帝国将来搞不好也会出现宋明时代出现的内卷困境,人才太多,岗位太少,以至于人才都流失到了国外,反过来给母国带去重大的忧患。

这样的事情,刘备可不想经历一次。

所以到了那个时候,把人才们疏散到创业之中的诸侯国,去给独自创业发展的诸侯国服务,去诸侯国做官,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那未必不是一条可行的路线。

只要有地方需要人,只要有岗位需要人,只要人们还能找到合适的发展上升途径,就绝不会无路可走,就不会轻易陷入内卷困局。

人才们也就能物尽其用,而不至于暴殄天物、才能无法得到发挥,只能在帝国本土做着无所谓的工作。

刘备始终相信的是,人才只会多,不会少,缺少的永远是平台和机会,而不会是人才。

正如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缺少的永远是伯乐,而不是千里马,所以如何给千里马们提供平台,是一个优秀的统治者需要去考虑的事情。

在这件事情上,大一统帝国很难达成使命目标,帝国的财政和岗位不足以让每个人才都能发光发热,实现人生目标。

而西周分封模式恰好是在生产力不足的状况下的平替方案。

母国没有岗位了,来,我还有七八九十个外部诸侯国,有大量的岗位需要人去做,有大量的机会等着你们,只要你们勇敢,只要你们有进取的精神,在那些诸侯国一样可以发光发热,那是一片蓝海,等着你们去开拓,不是吗?

或许,诸侯国能给出的待遇不够优越,还有危险,但是和待遇相比,有没有那个机会或许更加重要,有了机会,才有追求待遇的可能,如果连机会都没有,谈什么待遇?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