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术从来也不是为了庶民把日子过好,但是能让他们不饿死、有打仗的力气,这就很有必要了。

而且在因循的具体操作方式上,古人也有着非常先进的考量。

道家之术并不认可儒家的人性本善论,没怎么谈论教化之道,不把教育看得很重,从这一点上来看,对于人为改变的意义,道家似乎处在一个躺平的状态之中。

他们认为人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为自己做事最有积极性,而想要改变这一点几乎不可能,所以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改变一个人。

道家认为掌握因循之道的聪明上位者应该要合理利用这种心理,因势利导,给人们安排工作的时候,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为自己做事,而不是在为上位者做事。

只要做到这一点,不用花费什么额外的成本,也能事半功倍。

当然,这对统治者的要求有点高,而且这一办事方法其实直接指向了一个重要的原则——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没有这一原则的确立与社会共识,就不可能在根本上让人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连财产都不属于自己,还有什么是能属于自己的?

然而帝制时期没有私人财产不可侵犯这一原则,天下的一切都属于天子,只要天子需要,在被推翻之前,他可以任意巧取豪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就意味着道家提出的这一高超的统治艺术不可能在帝国实现,就算偶尔出现那么一两次,也不过是君主的个人魅力罢了。

刘备自知自己没有那么强大的统治艺术,也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润物细无声的办到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军事强人。

这是他的专长,他擅长,也是直到信息时代还依然存在的统治模式,被证明是有效的。

当然,也仅仅是有效,负面影响也很大。

蠢人当领导,不能乱做事情,否则容易把自己作死,但是聪明人、能干的人做领导,就可以办事了。

但是对道家的统治之术,在他深入了解了一部分之后,还真的产生了一些欣赏的态度。

儒家和道家的确都有理想的一面,但是在统治的角度上,道家的理想色彩还是更加浓郁一些,相比较于儒家对统治者“仁”的要求,道家的理想统治者简直就是理想本想。

儒家的理想统治者至少还能算是个人——圣人也是人。

而道家的理想统治者压根儿就不能算是个人,那就是个理想的集合体,幻想中的存在。

那是讲究要让老百姓以为自己能过好日子全是自己的原因、和统治者没有任何关系的超凡入圣的存在。

老百姓过了好日子,会被认为是他们自己的努力,而努力营造出这一环境的统治者要居于幕后,不露面,不去打扰老百姓,不去争抢功劳。

有功劳要让出来。

有危难就要出面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