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他找到了破局的契机。

他决定走一条危险的路线。

他决定煽动古文学派内部年轻士子们的情绪,将今文学派准备泼脏水的事情广而告之,煽动年轻气盛的他们来一场现实意义上的下克上。

通过煽动少壮派爆裂的情绪,裹挟古文学派上层的意志,使得他们不得不中断理性的探究,走到党争的立场上来。

不能探究真相,不然真的被你们探究出来,这局面还怎么维持啊?

对此,刘备在心底里对自己尊重的郑玄、卢植两人表示歉意。

但是歉意归歉意,涉及到根本利益上的事情,刘备还是决定做那个卑鄙的搅局者。

他积极的和古文学派内的年轻士子们做交流,装出一副来了解他们思想的模样,然后不经意间行煽动之实。

而当杨赐代表今文学派率先出击,向古文学派泼出第一盆脏水的时候,局势就剧烈的变动起来了。

光和六年六月初二,太尉杨赐上表称皇帝被刺案件十分蹊跷,然后摆出种种子虚乌有的证据,然后将这些证据汇总在一起,说他可以合理怀疑这件事情与古文学派领军人物卢植脱不开干系。

他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尚书令卢植,说卢植有军事背景,是古文学派内的武斗派,野心勃勃,胆大妄为,建议严查,一定有罪,起步死刑,最高诛灭九族。

更重要的是他那个弟子刘备肯定也是深度参与其中的主导者之一,听说当年刘备万军丛中护着卢植杀出重围,可见其人骁勇,这次刺杀皇帝搞不好就有他的参与。

师徒两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大汉的祸害,他们不死,大汉永无宁日!

他觉得他的上表可以给古文学派施压,可以起到一些作用,引导宦官集团对卢植展开攻击。

该怎么说呢?

刘备听说杨赐泼给他的脏水的时候,还颇有些惊奇,因为此事和卢植的确没关系,但是和他的确很有关系,杨赐得出的结论还真有那么一部分是对的。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这里。

可是事到如今,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或者说,真相必须要掩埋,永远不能显露。

而且也的确没几个人在乎真相如何。

比如心向古文学派的一批年轻士子们,他们就完全不在乎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