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暇最后也没能抗争成功。

毕竟他就算在心里再怎么“领导”“上司”地叫,这也不是他以前的领导上司。

想要随时不高兴了、炒了老板卷铺盖走人,那基本不可能。

这可是封建时代的皇帝,还是最最有话语权、说一不二的开国的那种。

在这个惹了皇帝不高兴都能成被杀理由还不犯法的地方,和人家讲条件,那纯属开玩笑。

事实上,像傲天这种愿意叫当事人来商量两句,还做出了征求意见姿态的,已经是足够开明了。要是走正常流程,方暇这会儿应该在家里一脸懵逼地接完旨,末了还得谢个恩。

不过方暇能这么痛快答应下来,主要是距离剧情结束也没有多久了。

现在北方已经平定,再休养一年,挥师南下,距离彻底的大一统满打满算也不过两年的时间。

到这会儿,方暇已经不抱希望抓住那个泥鳅一样的穿书者了,只等着安安稳稳走完剧情,离着自己拿千亿家产的奋斗目标迈进三分之一。

换算一下,两年三百亿。

方暇突然就觉得这“国师”也没什么,甚至有点儿美滋滋,归根到底一句话“它给得实在太多了”。

*

另一边这位整整稳坐了两年钓鱼台的大将军终于松口登基,虽是早有准备,但是真正消息落定的那一刻还是在朝堂上激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早已对此有所准备的朝廷立刻飞速运转起来,其中礼部变得尤为繁忙,特别是这位即将登基的陛下还颁布了一道同时册立国师的诏令,这个颇有些措手不及、不在计划之中的事,让不少礼官都愁掉了大把头发。

实在是这种事难找先例,而且还是“同日同时”,光是那日帝王和仙人的位置都够礼部内吵了个不可开交。

整个礼部开锅沸水似的闹哄哄地整整两天,连个最初版的章程都没有拟出来,只是这不断逼近的日子让他们也没有那个空闲争个对错了,准备硬着头皮上封折子问个上意。

折子还没有递上去,倒是先等来了旨意。

但还没等这众多礼官因为终于有了可供参考的依据而松口气,他们就听完了这旨意内容。

一时之间,整个礼部都陷入了死一样的寂静。

来宣旨的不是别人,正是如今的尚书左仆射,杜望之。

在尚书令空悬的现在,这位可谓是朝堂实际意义上的宰相。能让这位亲自跑一趟的,也没有别人了。

可越是如此,场面越是静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