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翊钧回到北京,并且安心享受的时候,大明的南疆战火已经烧起来了,大明的军队开始了对莽应里的作战,只不过这场战斗关注的人并不对多,江南之地还好一些,商人跟着做生意,可是江北之地,大家就完全不感兴趣了。

现在江北之地的商人也注意力全都在草原和朝鲜倭国上,那里才是他们发财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东北,那里也被大明的商人给盯上了,全都是发财胜地,无数人蜂拥而去。

对此朱翊钧是乐见的,去吧,都去吧!

百姓愿意去,朝廷支持去,大明大有一种去边疆发财的热度,只不过最后有多少人能够发财就不得而知了。

朱翊钧原本还以为年前能消停消停,可是让朱翊钧没想到的是偏偏就有人不让自己消停。原本朱翊钧都感觉还不明显,可是随着参奏宁夏的奏折多了起来之后,朱翊钧就发现不对劲了,基本上全都是弹劾宁夏不法事的。

干出这些不法事的,有的是宁夏的地方官,有的则是宁夏那边的降将。

朱翊钧原本以为宁夏那边应该安稳下来了,没想到居然还是闹了乱子。

不过朱翊钧也不傻,做了二十年的皇帝了,朱翊钧很清楚很多事情光看表面是不行的,这件事情明显是有人在推动。看了一眼在身边的伺候的魏朝,朱翊钧吩咐道:“去一趟军机处和内阁,将最近参合宁夏的奏折全都给朕拿来。”

朱翊钧的动作虽然不算大,但是调折子也不算小事情了,因为这代表着皇上对某个地方或者某个事情超乎寻常的关注。

大臣们陷入了诡异的安静,全都在等待着朱翊钧进行最后的裁定。

等到奏折全都被搬了回来,朱翊钧又吩咐道:“把这些奏折整理一下,然后将上奏折人的籍贯给朕写出来。”

太监们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将奏折汇总了出来,朱翊钧拿过名单一看,自己猜的果然没错,上这些奏折的人七成都是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这边的人,归咎起来就一个地方,那就是古秦地,也就是晋商的势力范围。

显然这一次的事情是晋商在推动这件事情,他们想把手伸出去了。

随着东北和整个蒙古草原的平定,瓦剌那边势必会受到影响,其中晋商自然是受到影响比较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商自然要寻找新的方向。作为吃苦耐来的存在,晋商是不怕苦不怕累的,走西口都敢去,何况现在有权有势的晋商。

他们的直接就把目标瞄准了宁夏以西,距离大海太远,向西拓展商路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不说重现丝绸之路的繁荣,单单是把大明的商品同过陆地向西边卖,有多远卖多远,带给晋商的绝对是滚滚财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商自然是要向西边伸手的,而拦截在发财路上的蒙古诸部自然就成了最大的绊脚石,其中实力强劲的鞑靼部自然就成了需要除掉的对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