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封充满了嘲讽和挑衅的信件,当真被送往漠北了。

换作是几年前,薛绍绝对不敢这么做。被激怒的突厥人随时可以南下,可以随意的攻打大周北疆防线上的任何一点,这令人防不胜防。但是现在他们已经被赶回了漠北,三座受降城镇守南下咽喉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现在,只要暾欲谷敢动一兵一卒,薛绍就有了足够的借口出手反击。

大国的战争,是最需要“师出有名”的。

现在战争还没有开始,薛绍和暾欲谷之间就已经展开了一番心理较量。

信件发出以后,薛绍不急不忙的开始履行自己的“钦差”责职,巡视河陇诸地了。

这一片大地,对薛绍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从最初的讨伐白铁余叛乱算起,直到去年对战噶尔钦陵活捉器弩悉弄,薛绍至从戎以来,有超过一半的时光是在这里渡过,有超过一半的故事是在这里书写。

如今薛绍每到一处,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这里的军民百姓全都把薛绍当成英雄来贡奉,也当成亲人来敬爱。

薛绍与一般的钦差不同,他巡视地方的重点不是吏治民生,而是战略储备。他首先选择在银川军屯落脚,就是想要弄清楚这里的真实情况。

结果,让薛绍十分满意。

去岁大周与吐蕃开战,消耗虽然很大,但最终大周军队获得了胜利,剿获了大量的粮草、牛羊、军服和被褥等物,另外还有大量的战马。在两国议和之后,薛绍象征性的归还了一部分战利品,但大多数都是没有归还的。器弩悉弄自己都被人活捉了,自然也就没脸再来讨要。于是,大量的战略物资被运到了银川军屯储存起来。这些物资加上军屯近年来储存的粮米再算上今年的秋收,供给一支二十万人的大军吃喝三年,问题应该不大。

此外,与吐蕃一战之后有还大批的战马战利器,被放养到了河陇牧马监里。不是所有的马匹都能成为战马。它们和人一样,也是要经过训练才能上阵。虽然大多数的战马都是阉马无法进行繁殖,但好处是它们全都训练有素,随时可以被拉出来组建成骑兵部队。

此前的临洮之战早已证明,河陇的百姓尚武成风急于公义,仓促之间就能拉起一支数万人的队伍。眼下粮食、军需和战马都是不缺,如果再有充足的时间来征兵和训练,薛绍相信,十万精锐大军那是唾手可得。

所以,别看薛绍现在随身只带了三千骑。他的背后却有一整片的河陇大地和万千民众作为后盾。

这一切,来自于他十几年的积累和打拼。

离开银川军屯之后,薛绍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来巡视周边检查战略储备,然后又重新回到了银川军屯,等于是围绕着河陇大地走了整整一圈。

民情家底,战略储备和军队现状,薛绍全都已经了然如胸。就在他准备写一封上表和武则天商议一番军国之事的时候,他先收到了一封郭安派人送来的秘信。

这是一封,用第十三套蓝田秘码书写的军事秘信。这一套秘码本掌握的人极少,甚至没有现存于世的籍本,只存在于薛绍和郭安几人的脑海之中。它一般不会启用,只用来传递极度机密极度重要的军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