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本宫才秘密的准许突厥使臣进京。”武则天道,“很多朝臣对突厥、对边防、对战争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此,他们会凭着心中的臆想去决断军国大策。如果让他们知道突厥派使臣前来议和了,他们最先想要做的,就是愤然怒骂说突厥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哪来的资格向大唐派谴使臣?……由此,也就议无可议了。”

薛绍算是听出了武则天的弦外之音,于是问道:“太后的意思是,此议和,可议?”

武则天的表情挺严肃,但没有直接回答,只道:“你是带兵的人,应该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

“兵者民之司命,臣理解。”薛绍点头。

“其实突厥的反叛,最早可以从平定辽东开始溯源。”武则天道,“那时大唐国内兵员不足,于是开始频频从突厥征调骑卒。随后大唐又与吐蕃争锋数年,西域那边也是征战不休,全都从突厥部族征调了兵员。打仗自然就要死人,突厥部族因此损失了大量人丁,族内多有孤儿寡母。对大唐仇恨的种子,就此在他们的心中埋下。而接连的大战,让富庶的大唐都感觉到疲于应对了。近几年突厥反叛,裴公生前指挥了两场平定突厥的大战,动用的兵马都在三十万以上,消耗的粮草钱帛不计其数。裴公去后,由你指挥的大战又有几次。虽然频频得捷,但是大唐的消耗又再度加剧了。承誉,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本宫今日给你交个底……大唐,打不起了!”

“臣可以想见。”薛绍点了点头,“穷家难当。臣去夏州之后频频找朝廷要钱要粮要人力物力,颇是难为太后了。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臣才会亲自动手去剿了绥州的乡绅恶霸并查抄其家,连着白铁余那里剿来的贼赃,一共充作了军用。真要追究起来,臣有些举动确实是为国法所不容的。若非是太后在上面一力周旋,臣现在真的可以沦为阶下之囚了。”

武则天呵呵直笑,“有你这句话,本宫就已经很欣慰了。”

“臣今日,郑重拜谢太后。”薛绍拱手一拜之后,说道:“所幸现在银川军屯已经开垦出来了,朔方军大可自给自足。能为朝廷减少军费的开支,能为太后省去许多的烦恼。臣的心里,多少才算安稳了一点。”

“文治也好武功也罢,你在夏州和朔方都干得很不错。”武则天说道,“此前你立下许多军功朝廷一直没有赏赐,这看似非常不公。其实,是本宫想要择一良机好好的对你论功行赏。现在突厥请降议和,且不论其真假诈谋,至少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再有边境战争。你便可以趁这段时间交割朔方的军务,回朝就职了。至于官职大小,三省六部九卿的任何衙门,三品以上,由你挑选。”

薛绍不禁暗吸了一口凉气儿,三省六部九卿,这是大唐朝廷的中枢机构。三品以上任由挑战,这个空头支票开得可不止是“大方”二字就能形容了。

但武则天的话里也透出了另一层意思——军队十六卫,可就不在你挑选的范围之内了。

换句话说,将军就别再当了。

武则天的神情挺和蔼的,说道:“承誉,本宫知道你是不世出的将帅之才。但是把你用在朔方这样的一个苦寒边塞之地,其实是屈才了。你若立于朝堂之上,可以为国家建立更多的功德。本宫希望有朝一日,你能成为本朝的中流砥柱,擎天之石。”

薛绍沉吟了片刻,说道:“太后,臣当然很想立功报国。但是臣入仕尚浅经验不足,最多也就只能料理一点点军务。三省六部九卿里的那些臣工们,哪个不是积攒了几十年的行政经验?臣和他们比,没优势啊!”

“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会做事的,都得学。”武则天道,“朝中一般的臣工,大多都是从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做起,慢慢的一步步做到州官刺史,然后调入中枢为官,或许又要远调州县。这样有利于他们积累丰富的行政经验,熟悉各门各部的一切政务,这样才能彼此通力合作,从而保障大唐朝廷的健全与稳定。”

“没错啊!”薛绍说道,“臣从入仕起就只在军队里混迹,夏州都督也没当过几天。非但是地方官的经验欠缺,对中枢三省六部九卿各部门的政务,全都一无所知。臣这个样子要去做一个三品高官,岂不是尸位素餐?”

武则天笑了,“本宫方才说的,是一般臣工的仕途轨迹。但你,是一般的臣工么?”

“呃……”薛绍怔了一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