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堂,下苏杭。

苏州为江南灵秀之所钟,风景佳丽,无出其右者。

所谓:“枕江而依湖,会海滨之饶,拥土膏之利,民殷物繁,田赋所立,吴郡之于天下,如家之有府库,人之有胸腹也。

三代之后,东南之财力,西北之兵甲,并能争雄于天下!”

这一大江下河的地方,为兵家必争的要地。

自古以来,姑苏文物,秀绝江南,色盛弦歌,园堆花石,虎邱灵岩之胜,脍炙人口。

杜苟鹤有诗曰: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故宫闲地少,水乡小桥多。

这首诗极为笃实,益以吴侬软语,学士名媛,至称第一。

苏东坡有这么两句:“地入江南最有情,佣夫贩妇皆冰玉。”夸之妙甚。

甚至于大街小巷,皆冠以兰名。

其实,吴宫遗韵,千载百芳,又岂止名闺画苑而已也。

苏州为历史名都,多名人故宅,相传伍子胥宅在胥门旁,专诸宅在阊门内专诸巷,范蠡在太湖的后山。

汉时朱买臣的故宅,在穹窿东麓下,有磐石高广丈许,俗称为朱买臣读书台。

三国时孙权母吴夫人宅,即今之“开元寺”麓。

周公谨宅在让煞寺内,当时的旧井尤存。

“姑苏”另有一名古迹,那就是天下皆知的“姑苏台”。

“姑苏台”又名“胥台”在吴县西南三十里横山西北麓姑苏山上,为吴王阖闾所造,所谓旦食鲤山,尽游苏台者是也。

后由夫差增筑,费工巨万,高见三百里,设宫妓千人,别立“春宵宫”,为长夜之歌,并作天池,游龙船,日与西施为嬉,及越入吴,一把火焚之无余。

这一天中午,风清日朗,晴空万里无云,横山西北麓,也就是姑苏山上,洒脱飘逸地登上了一个人来。

这个人,儒衫飘飘,步若行云流水,看那颀长的身材,加上那袭雪白的儒衫,只一眼就令人觉得超拔不凡。

可是这个人不能看脸,那满脸病容的一张腊黄脸,看一眼也就会令人倒足胃口,暗叹造物之弄人。

这个人,就是来自“济南孔家店”的教书黄先生黄玉。

黄先生这位读书种子,在这时候上“姑苏山”,必然是雅兴登临,觅点诗料,再不就是凭吊这吴时古迹,摇头晃脑地感叹一番。

黄先生步履不慢,他未见吃力,很快地他就登上了“姑苏山”,只再转过一处山壁,眼前便是“姑苏台”故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