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元嘉六年年末, 被后世称为文忠之变的政治动荡, 就已经露出了苗头。

无数人在翻阅这段历史时都在扼腕,张孝濂入阁半生, 首辅十年,有多少人赞誉就有多少人诋毁,后世对这位强权首辅的评价亦毁誉参半。但是无论后世如何评说, 在这个时候,张孝濂还是笃定地,问心无愧地做着他认为对的事情。

比如替皇帝做主皇后人选。

过了年皇帝就十六岁了,别说皇家, 即便是普通官宦子弟,这个年龄也该考虑成家立业。皇帝作为一国之首,他的婚姻大事, 自然早就有臣子替他操心了。

众臣从京师五品, 外省三品及以上的官宦之家中精挑细选, 细细拟了一份出身清白、品德兼优, 年龄俱在十三到十六之间的少女名册递到御前。钱太后和内阁很快就拿到一份誊本, 钱太后一拿到名单, 立刻就将钱家的姑娘圈了出来。

钱太后的心思很好理解, 三千宠爱在一身,不盼生儿只盼女,她自己就是因为外戚而起来的,当然明白做帝王家的女眷有多少好处。现在钱家因为她而成了京城数一数二的体面人家,没道理显达的时候反而不送自家的女儿入宫了。

钱太后想让钱家继续出一位皇后, 而张首辅怎么可能会同意。

张首辅已经为皇帝接下来的十年做好了规划,皇帝会在今年聘选一位德才兼备、品行淑均的皇后,按照开国□□的遗训,后宫诸妃不得从朝中重臣家选,而要从民间选拔,就是为了防范外戚专权。虽然□□的遗训不太符合实际,可是中心思想总是不差的,那便是皇后之家不能太显赫,免得日后国丈势大,威胁皇权。

而且既然是皇后,那容貌便要端庄大方,太妖媚太出挑都是不行的。古来贤后看重的都是品德、文才,因为美貌而出名的无一例外都是亡国之后。

这样一来,可想而知张首辅挑出来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女子。

等这份由首辅授意过的名单传到皇帝面前,皇帝翻开只是看了看最前面的几个名字,脸色就阴下来了。

而钱太后也乐此不疲地游说皇帝,极力推荐自己十全十美的侄女们。皇帝却有心立自己身边的一个小宫女,小宫女陪伴了皇帝五年,两人思想极为契合,无论评史论古还是诗词歌赋,皇帝和这个宫女都有聊不完的话题,说不完的笑话。皇帝八岁登基,登基前因为步贵妃专宠后宫,他没有得到父皇任何关注,更遑论偏爱,登基后虽然锦衣玉食,可是外有老师张首辅,内有养母钱太后,皇帝还没享受童年就必须学着成为一个理想中的圣贤君王。紫禁城寂寂十年时光,竟然只有这个小宫女和他说得上话。皇帝将这个小宫女引为知己,自然想给心上人一个好的名分。

首辅、太后各有主张,要命的是皇帝似乎也有中意的人选,选后的分歧一触即发,渐渐闹到不可收拾。到了后来,立谁为皇后已经不重要了,皇帝、首辅、太后三方人都觉得自己好心没好报,皇后之选不过是个□□,真正关键的,乃是这三方多年来引而不发的隔阂积怨。

也该是多事之秋,朝中风雨飘摇的时候,年关时分西北连下了一个月的雪,农民草屋坍塌,牛羊冻死,有些地方甚至都出现了大批的饿殍。内阁为了过个体面年,便压下此事不表,而是由张孝濂私人写了一封信过去,授意山、陕总督开仓济民。

张孝濂的心是好的,最后呈现的结果却大相径庭。首辅的书信谁都不敢怠慢,然而没有正式的朝廷调令,许多程序都没办法走,再加上地方官也想好好过个年,等山陕二地的消息再也压不住传到天子耳朵里的时候,仅西安府一天就大概有千数之众冻饿而死。

京中因为这件事,再次掀起轩然大波。

这一次对张孝濂的弹劾又凶又猛,远非去年初夏可以匹敌。朝中乱成一锅粥,每个人都忙着写折子弹劾,或者忙着明哲保身,几乎无人还记得关中每一秒都在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