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到手机铃声的一刻,老甫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时针和分针构成的特殊位置,像刀子一样刻在了他的记忆中,后来成为警方反复确认,而他坚信不疑的重要线索之一。

“真的有过镜子杀人的事吗?”蔻子瞪圆了眼睛问。

刘新宇笑着说:“套一句评书常用的话吧:说来话长,容我从头讲起。”他清了清嗓子,把腰一挺,摆出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好像要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似的,逗得小萌扑哧一笑。

“蔻子,假如我让你去买一面镜子,难吗?”刘新宇问。

“这有什么难的?”蔻子说,“大型商场、超市、小商品批发市场,路边的时尚小店,哪里都能买到啊。”

“是啊,现在要想买面镜子,简直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大家也许不知道,能够享受到这种‘便利’,其实也就是最近100年的事情。”刘新宇说,“你们知道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镜子是什么吗?”

“我在一本书上看过,好像是表面特别光滑的石头。”张伟说。

“呵呵,要说最早的镜子,那还轮不到石头,应该是湖面之类的平静的水面。据学者考证,中国古代表示镜子的‘鑑’字,从字形上看,就是居高临下地注视着装满水的金属器皿。”刘新宇说,“不过,考古学家发现的最早的人造镜子是抛光的黑曜石或云母石,印第安人还用煤精做成过‘煤玉镜子’,不过这种石头镜子映照出的与其说是物体的形象,还不如说是暗影。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泛的还是青铜镜。青铜镜是用铜与锡的合金打磨成薄片后,抛光而成。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镜出土于伊朗,约为公元前4000年的物品。我国最早的青铜镜是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上岭村虢国古墓群中发现的,一共三面,墓群是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7世纪中叶,大致相当于春秋早期的遗迹。这三面‘春秋镜’中,一面直径是6.9厘米,镜背上雕刻有一只虎、一只鹫和一头鹿。另外两面直径分别是6.4厘米和5.9厘米,握在掌心都只有一点点大——可别小看了这一点点大,它们宣布了中国镜子的诞生。

“中国的青铜镜绝大部分是圆形的,因为咱们的祖先认为宇宙是圆形的……也有少数青铜镜是方形的,因为地球被认为是方形的一大块。不过中国的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所以大多数镜子是圆形的,背面镶嵌着一个方形的图案。镜背上的图案有龙、凤、走兽、花卉和鸟类等等,带镜柄的镜子相对比较少。相比之下,古埃及的铜镜大多带有木头、石头、象牙、牛角制作成的手柄;意大利北部的埃特鲁斯坎人制作的镜子上面有折页盖子,样子很像现今的化妆镜;古希腊人的镜子通常带有托架,一般是一个女神像托起圆圆的镜面,镜子的边缘大多绘有和爱神阿芙洛狄忒有关的鸽子、花朵或飞马,用完后要拿纱罩遮盖起来,防止被氧化或刮伤。

“我国古代,关于镜子的传说其实有很多。比如晋代葛洪著的《西京杂记》中记载,秦朝的咸阳宫内立有大方镜,可以照见人的五脏六腑,‘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跟X光机似的。隋朝末年,隋炀帝知道自己快要灭亡了,照着镜子自言自语:‘好头颈,谁当斫之?’李世民把诤臣魏徵比喻成自己执政的镜子。文学作品中提及的镜子更是不计其数:比如《红楼梦》中要了贾瑞性命的那面‘风月宝鉴’,《封神演义》里赤精子传给徒弟殷洪的阴阳镜,《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叫《镜听》的,妻子在除夕拿着镜子向灶神祷告,然后抱着镜子出门,听大街上行人无意中说的话,来占卜丈夫乡试的凶吉……当然,最有名还是‘破镜重圆’的故事:南北朝的时候,陈国要灭亡之际,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恐怕国破后要天各一方,就把一面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一半,作为将来相会时的证物。后来徐德言颠沛流离,终于在街市上发现了妻子的那一半铜镜,把自己珍藏的一半铜镜对上,恰好吻合,赋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夫妻相认,终于团圆。”

王云舒插嘴说:“我小时候听这故事就纳闷呢,古人把一面玻璃镜一掰两半,拿着多容易碰碎,多容易刺着手啊,敢情是铜镜啊。”

刘新宇一笑,接着说:“无论铜镜雕饰得怎么精美绝伦,但由于它照出的影像毕竟不够清晰,所以注定要被玻璃镜所取代。牛顿很早就指出:金属在反射光线时比玻璃折射光线时所丢失的光线要多得多。

“关于玻璃镜的起源,伟大的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他的巨著《博物志》中写道:‘据说西顿(位于叙利亚)这地方最先发明玻璃镜,其玻璃工匠因此而名扬四海。’不过,在早期,人们还没有掌握制造平整透明的薄玻璃的技术,也无法在加涂热金属层时避免玻璃受高温炸裂,因此玻璃镜子的面积总是很小,大约只有一只小茶碟那么大,质量也很差。中世纪晚期的北欧,最流行的是一种名叫‘牛眼睛’的小型凸镜,由于照出的影像不清晰,被人们起外号叫做‘阴影脸’。据15世纪时布尔格尼公爵的账本记录,埃斯丁城堡长廊门口放置的一面镜子,‘会映出多重影子,每一位访客看到镜中的自己都是走了样的’。

“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威尼斯的制镜业像在沉沉黑夜无声中行进的一支军队,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

“13世纪初,威尼斯的玻璃制造业者组成了一个行会,扩大了玻璃制造生产的规模,加强了技术上的沟通,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由于当时威尼斯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玻璃厂的炉火容易引发火灾并殃及周围的民宅。于是在1291年,威尼斯执政官决定,把所有的玻璃加工作坊迁到位于威尼斯以北1.6公里的穆拉诺岛。在岛上,即便发生了火灾,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尤其重要的是,威尼斯官方的侦探密布岛上,死死盯着那些拥有优秀技术的玻璃工匠,凡是擅自离开小岛者一律处死。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保证了威尼斯的镜子制造专利技术没有外传。

“1450年前后,穆拉诺岛上的镜子制造专家贝罗维埃罗用含有丰富的氧化钾和磁铁的海草灰制作出了极其清亮的玻璃,此后,威尼斯人利用锡和水银的混合法改进了锡水齐涂层的方法,成功地制作出了‘美丽非凡、纯净无瑕的镜子’。自此,精美而昂贵的威尼斯镜子风靡世界达两个世纪之久。据记载,16世纪初,一面装饰着繁复的银质边框的威尼斯壁镜的售价为8000英镑,要知道,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拉斐尔的一幅画作也只值不到3000英镑——镜子价格几乎是它的三倍!

“据法国驻威尼斯大使1664年提交的报告称,法国每年因购买镜子而需要向威尼斯支付大约30万英镑。对于身高虽然只有1.54米,却享有‘太阳王’称号的伟大帝王路易十四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不可容忍的事情。于是,他任命了一位名叫柯尔贝尔的布商之子做财政大臣,此人同时也兼任掌管建筑、皇家工厂、商业和美术的总监。请诸位一定要记住柯尔贝尔这个名字,这个传奇人物最终使世界镜子制造中心从威尼斯转到了法国。

“柯尔贝尔对法国人用天价购买镜子,给威尼斯‘送钱’的现象十分不满。他让法国驻威尼斯大使邦奇动员穆拉诺岛上的工匠来法国定居。邦奇明确告诉他,光有这个念头就是危险的,因为威尼斯的法律明确规定‘游说威尼斯工匠去往法国者将被投海溺死’,而‘任何工人或艺术家如果把自己的技术带到国外,他所有的直系亲属都将被抓入监狱’。

“但是,柯尔贝尔告诉邦奇,为了国王,他必须克服困难,不惜一切代价地完成任务。邦奇于是雇用了一个精明的古董商,让他到穆拉诺岛上去寻找愿意到法国去的工匠,并许以优厚的待遇。1665年4月,三名在当地牢骚满腹、品行不端的威尼斯工匠来到了法国。威尼斯制镜行会的老板们立刻通知了当局,驻巴黎的威尼斯大使萨格尔多得到命令,尽快找到这三个人并想办法让他们回国。可惜萨格尔多一无所获。这一年的秋天,又有20名威尼斯工匠坐着平底船从穆拉诺岛偷偷来到法国。

“1666年2月22日,历史书上明确地记载着,就是在这一天,法国皇家制镜工厂制造出了第一面没有瑕疵的镜子。

“没过多久,在威尼斯政府声称要扣押家属的巨大压力下,一些威尼斯工匠从法国又回到了祖国。法国皇家制镜工厂这时还是初创阶段,缺乏人才就像婴儿没有母乳,是件要命的事。柯尔贝尔再次给邦奇下达命令,把工匠的家属们一起接到法国来。威尼斯警方不知怎么的得知了这个消息,把去了法国的工匠的家属严密地监控起来,不过没几天,警方就放松了,因为这些家属大多表现得很老实,有的还卧病在床……谁知几天之后,警方正打算把这些家属的情况审查一遍时,却目瞪口呆——他们早已经跟随法国的密使溜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