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治理黄河这件事上,从上到下,每一个投身其中的人,都当得起圣贤的称呼。

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张希孟当真和老朱到了几个农户家里走访,去瞧瞧他们活得怎么样?

其中一个老兵,告诉了他们非常多的消息……他大约是最早一批来到关中的士兵。

他是开封人,随着北伐西路军打进了关中,前后拉锯好多年,他被李思齐的部下俘虏过,后来又被明军俘虏。

他又随着明军,攻击王保保,光复山西。

在作战中,还立了功,再后来听说治河,他就想着,之所以会有今天,战乱不断,流离失所,不都是黄河害的。

他就一头扎了进来,主动跑到关中种树。

最初他种的树,活不到三成,大面积死亡,那时候当真非常绝望。

后来他认真反思,还找出在军中学的种树郭橐驼传,努力搜集资料,亲自尝试,等到洪武十年,他种的树,已经有了九成的存活率。

又是十年光景,当初种的树,已经大批成材,可以向朝廷申请,每年定量砍伐一些树木。

卖木材这一项,每年能有百贯收入。

除此之间,还种了许多药材,养了上万只鸡,每年光是卖鸡蛋,就能再赚百贯。

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上学了,大儿子还学的就是治水,以后还要入朝为官,为国家效力。

当爹的从红巾贼,到大明官军,又到地方老农。

转了这么一圈,儿子反而要当官了,这不是改换门庭吗!

这孩子也太不孝了!

老兵嘴上骂着,但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自豪是遮不住的。

他亲自杀了两只鸡,款待客人,又把自己亲手酿的酒拿出来,分享给张希孟和老朱。

稍微富足起来的百姓,淳朴好客,让人难以拒绝。

他还念叨着,如果儿子考试顺利,过几年,趁着身体好,他还想去应天,远远的看看皇宫,给皇爷磕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