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孟倒是安之若素,毕竟忽悠朱元璋,挑战他的三观,让他陷入思忖,实在是太容易了。

但愿他赶快忘了朱棣的事情,我可没兴趣拍那小子的马屁。

朱元璋很快平静下来,反而笑道:“听先生一席话,真是非同小可啊!没想到教化之事的后面,还藏着这么多学问,咱可要好好琢磨……倒是庶宁这孩子,他弄出来的识字卡片,也算是有功于教化。咱只赏他一百两黄金,现在看来是少了。咱听说他买了书坊,印刷识字卡……现在就下一道旨意,往后从他的书坊采买。”

“不行!”张希孟立刻道:“陛下,你这么做,不符合朝廷规矩,绝对不行!”

老朱把眼睛一瞪,怒道:“是朝廷的规矩大,还是咱大?难道咱看中了庶宁,想要加恩给他,还不行了?”

张希孟道:“确实不行……陛下,朝廷推行义务教育之后,整个印刷行业都会起飞的。活字,雕版,排字,印刷,裁剪,装订,运输,售卖……这是多庞大的行业,多少工作机会!现在陛下一句话,交给了张庶宁,然后呢?凭着他们,能撑得起这么大的行业吗?又或者说,主公甘心把这么大的行业,交给几个孩子?”

朱元璋忍不住吸了口气,这一次他比刚刚沉吟的时间还长。

“先生,咱承认,你讲的对……那咱问你,要想让这个行业起来,咱该怎么办?”

张希孟道:“首先陛下就不能私相授受,商业是建立在竞争上的,陛下的一道旨意,很可能就造成了另一套的盐铁专卖,以前的盐法有多少弊端,不言自明。”

老朱长长出口气,“咱知道了,那咱到底要怎么做才是?”

“陛下可以公开招标,向所有符合条件的书坊、书局公开发出邀请,让他们一起出价,同台竞争。再有,陛下可以要求商业部提供便利,可以让银行借贷……但不管怎么样,都有一条,陛下不能指定某个人,这样就坏了规矩,乱了商业秩序。”

张希孟讲的很严肃,朱元璋也听得很认真。

因为老朱意识到,或许这就是他跟张希孟分歧的根本所在。

张希孟一直希望发展工商业,而朱元璋则是青睐农业。只要坚持农业,就没有这么多烂七八糟的事情,只要延续千百年的习惯就行了。

可是要发展工商就不行……这么多年,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商业立法。

甚至许多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只能在食货志里找到一些记录,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

“这么看起来,除了教育立法,商业也要立法啊!”

张希孟颇为惊讶,没想到老朱的悟性提升这么快!

“陛下圣明,臣以为确实应该尽快完成立法,好让商业能有序发展。”

朱元璋没有立刻答应,而是仰起头,默默思忖了一会儿,才悻悻道:“是不是立了规矩,咱就不能胡来了?毕竟咱不能打自己的嘴巴!”

张希孟也是一怔,终于,老朱还是意识到了那个要命的问题。

“陛下,臣不敢欺君……在臣看来,能按照臣的希望落实下去,即便超出了臣的控制,臣也是欢喜的。就,就比如臣对庶宁这孩子!”